网络大V里面,还在硬磕连花清瘟的,好像只有马督工了

  以岭药业经过这半个月的风波,股价哗哗往下掉,您看这图就能看出来,现在又回到3月初那个水平了。

  话题的热度逐渐降低,王的微博看不到了,丁香医生在卖防晒口罩,科普过敏性鼻炎,饶毅虽然还在谈医学问题,但已经跟连花清瘟没关系。

  唯独“始作俑者”(王思聪就是转发他的文章的)马督工,昨天又发重炮——《【睡前消息425】雇一万个推销员,也不预防新冠》。

  查了一下这位(马前卒),最早的视频是2019年,没有特别集中的领域,什么都聊,大概就是社会热点,稍微偏经济上一些吧。每集的收视量,几十万到一百多万。

  马督工从4月10日开始,发了5部聊连花清瘟(以岭药业)的视频,现在还在坚持的大V,好像就他一个人了。

  4月10日是个啥日子呢?

  看以岭药业的股价,4月11、12日涨到最高,一度达到43.00,然后就开始下跌,4月29日周五,收盘已经跌到24.90。马督工是在股价即将升到最高点之前,掀起这波热点话题的。

  《雇一万个推销员,连花清瘟也不预防新冠》,标题两句话,两个含义。

  一万个推销员,是说根据以岭药业年报,2021年的销售人员有9095人,占员工总数的60%,接近一万人。所以说“雇一万个推销员”。

  连花清瘟也不预防新冠——这是马督工本期的主题。

  这一期看起来,比较烧脑一些,因为牵涉到一门课:统计学。

  大学理工科有一门公共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属于统计学的基础课,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用不到,也慢慢就忘了。

  所以,统计学的知识,对于大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难懂的。

  那么,跟这玩意儿有什么关系呢?

  有,非常有。

  在头条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提问“您如何看待民间秘方偏方”之类问题,您可以看看下面那些回答,绝大多数是,“我”或者“我身边某某”,多方医治无效,后来得到一个秘方,好了!于是得出结论:秘方偏方可信,至少“我”信。

  如果医学上这样就可以下结论的话,那医学的饭也太好吃了,一个例子就够。

  能吗?科学家能这样干吗?

  您自己信可以,怎么说服大家、全世界都信呢?

  这就需要引入一门学科——统计学——来帮助科学家相对公正、客观地研究、判断,来指导如何设计试验,如何判定试验结果。

  上次提到饶毅转发的一篇质疑文章,也是出自一位统计学教授,这不是偶然的。

  马督工什么学历,不清楚,但有高人给他提供材料,是一位统计学博士,来分析连花清瘟预防新冠的那篇论文。

  详细分析这里就不重复了,又长又枯燥,这里只大概说一小点。

  试验分两个组:

  试验组,吃连花清瘟;

  对照组,不吃连花清瘟。

  马督工(实际上是那位幕后的统计学博士)发现,在试验组里,12到17岁的比例比较大,而对照组里,18到64岁的比例比较大。

  现实情况是,年龄越大,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越差。

  这样的话,对照组里的人感染率高于试验组,很难说清,年龄因素起了多大的“干扰”作用。

  诸如此类,在统计学原则上,是不允许这样分组的,应该极力避免。

  而在这篇论文里,试验设计者并没有避免这类情况(除了年龄外,还有其他干扰因素),这就容易导致,试验结果偏向肯定药物的有效性。

  即使在试验设计中出现了这类情况,统计学上仍有数学方法,可以挽救由此带来的偏差,但论文作者并没有采用数学方法来修正。

  即便如此有利于肯定连花清瘟的药效,最后的P值(概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也只能达到0.0485,而P值小于0.05,才可以认为统计结论有意义。

  按马督工的原话——“是一个踩线的统计结果,论证非常脆弱,数据稍有一点问题,论文的价值就要归零。”

  “如果以岭药业拿来证明预防性的论文就是这一篇,我当然要质疑手上这盒连花清瘟胶囊”。

  最后,马督工又去查了发表这篇论文的《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杂志(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结果发现,这本被部分中国媒体号称“国际权威期刊”的《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影响因子只有2.63,在中科院的SCI分区里,只算是四区,而《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中医杂志》,都是在一区。

  这本杂志在医学界什么地位,可见一斑。

  她的创始人(现已离开)埃扎德·恩斯特(Edzard Ernst)教授认为,这本期刊现在是“无用的垃圾”,因为并不存在有效的同行评审。

  那么,“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是什么意思呢?

  我简单查了一下。

  补充和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在国际医学界(您要非说西方医学界,也可以),在所谓“常规医学”或者“正统医学”之外,与之相对应的,叫“非常规医学”或者“非正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就属于后者。

  在中国,前者就是“西医”,后者就是“中医”。

  但是在世界上,后者就不一定是中医了。在印度,是“阿育吠陀医学”,相当于是“印医”。别的国家、民族,很多也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都算后者。

  这些,是“常规医学”的“补充和替代”,就这个意思。

  那“循证”呢?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就是指采用现代实证原则的医学,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性评价或荟萃分析。

  它跟主要凭借经验和粗略归纳的古代医学,有本质区别。

  在国外,搞“补充和替代医学”的这些人,可能是也想用循证方法来研究,所以就起了这么个名字《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

  不过到目前,这本杂志的信誉还是不怎么样。

  去年,《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发表了中国研究者的论文,称“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结果现在不了了之,没人提了。

  最后还说马督工,他说话是比较有攻击性,有些用词也比较激烈,搁哪个厂家听了也不会舒服,但是,他用来质疑的那些证据,却不是信口开河,弹幕里不少学习概率统计的学生,都对他的说法表示赞同。

  要想反驳马督工,一是拿出证据,逐一驳斥马督工,哪条哪条什么错误。

  或者第二,重新开展新的研究,用更硬的证据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