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药品供应在短期内面临较大压力,倡导按需购药、分类就诊

  

  今天(12月12日),北京市召开第431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要点

  1. 更好分类救治集中力量为重点人群提供医疗保障

  2. 药品供应在短期内面临较大压力 倡导按需购药、分类就诊

  3. 发热门诊应开尽开 为群众就医提供更多便利

  4. 加强医疗卫生知识普及 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查验工作

  5. 强化社区服务 工作重心由管控向服务管理转变

  6. 各区政府或主管部门不应设置复工复产审批

  7. 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4日至26日举行

  8. 北京11日发热门诊就诊2.2万人次 疫情快速扩散蔓延仍存在

  9. 完善新冠肺炎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

  10.为应对电话呼入高峰 北京急救中心扩容120调度指挥系统

  11. 12日已向市场一次性投放2500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

  12. 现阶段仍需尽可能减缓疫情传播扩散

  13. 针对防控药品和医疗器械需求急剧增大 全力调配货源、协调扩大产能

  1. 更好分类救治集中力量为重点人群提供医疗保障

  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当前,首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要求,结合北京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变异情况,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出台了京版十条等优化调整措施,受到市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上来,坚定信心、明确目标,科学理性、精准防控,认真全面把握和执行各项优化防控措施,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更好分类救治集中力量为重点人群提供医疗保障。

  2. 药品供应在短期内面临较大压力 倡导按需购药、分类就诊

  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坚定信心,科学理性,精准防控。奥密克戎可防可治不可怕,我们要科学理性看待新冠病毒,既不焦虑恐慌,但也不马虎大意。市民朋友要继续提高防控意识,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学习掌握相关健康知识,做好科学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要照顾好家中老人、有基础病的人员和婴幼儿童等脆弱人员,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老年人抵抗力低,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比例较高,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高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无接种禁忌、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尽快接种,已完成全程接种后满3个月要尽快完成加强免疫。疫情的快速发展导致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压力,倡导大家按需购药、分类就诊,不盲从、不跟风。如有轻微不适,按照《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康复专家指引(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康复实用手册(第一版)》,居家观察治疗或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广大医护工作人员是我们抗疫最宝贵资源,我们要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确保一线医护工作人员按照防疫规范操作,加强自我防护,合理安排轮休。优化防疫措施落实有个过程,平稳过渡并非易事,难免会有不同声音,也会有谣言传播。我们要不信谣、不传谣,从权威渠道获取权威信息,从专业部门获取科学防护知识,从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共同目标出发作出每一个人应有贡献。

  3. 发热门诊应开尽开 为群众就医提供更多便利

  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坚定不移细化深化加快落实新十条。新十条是因时因势不断调整优化防控政策作出的科学决策,早日完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共同目标。细化深化加快新十条优化措施的落实,离不开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制度优势,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构建的抗击疫情的坚强防线,需要科学精准落实医疗资源准备、药品储备、疫苗接种、分级分类诊治、发挥中医药作用、优化疫情监测报告、社区科学管理等具体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设施、人员、物资等资源储备,提高救治能力。强化各级医疗机构衔接,发热门诊要应开尽开,为群众就医提供更多便利。

  4. 加强医疗卫生知识普及 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查验工作

  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加强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推出相关健康指引,做好对隔离人员、感染者和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查验工作,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位,备足工作力量,方便满足群众愿检尽检需求和防疫工作需要,对接保障重要单位、大型企业及特定场所的检测需求。

  5. 强化社区服务 工作重心由管控向服务管理转变

  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强化社区服务,充实基层专业防控和救治力量,尽快适应工作重心由管控向服务管理的转变,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细致做好群众服务。

  6. 各区政府或主管部门不应设置复工复产审批

  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坚定不移推动复工复产,全力以赴采取各项措施推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当前要把推进复工复产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应复尽复、愿复必复、愿到尽到原则,各区政府或主管部门不应设置复工复产审批,不应设置到岗率上限。单位、企业发生疫情时,因地制宜快速隔离或配合做好转运工作,对涉疫环境进行消毒,不得随意停工、停产。全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按照《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各项要求,衔接已有助企纾困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力稳就业保民生,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推动经济回稳向上,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经济复苏发展,为明年经济实现良好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

  7. 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4日至26日举行

  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4日至26日举行。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研考工作部署,加强工作调度,教育部门会同国家教育考试局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切实做好考试组织工作,认真开展考生信息摸排,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完善考试防疫方案,研究制定考试组考方案、安全方案,科学设置考点考场,强化试卷流转保存、应急处置等措施,确保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保障考生合理诉求。

  8. 北京11日发热门诊就诊2.2万人次 疫情快速扩散蔓延仍存在

  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大量新冠病毒感染者选择居家康复,全市在院诊断新冠感染者数量及核酸检测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同期,发热门诊就诊量和流感样病例数明显攀升,120急救呼叫量急剧增长。

  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12月5日至11日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监测流感样病例数1.9万人,较上一周上升6.2倍。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12月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同期,全市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入院量持续下降,出院量持续增长。12月8日至11日,全市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共入院5517人,出院2.1万人;日入院人数从1762人降至1064人,日出院人数从4723人增长至5061人;方舱医院床位使用率明显下降,从12月8日的56.3%降至11日的32.3%;定点医院床位使用率从66.7%降至58%。从新冠病毒传播的速度和波及的范围上看,当前北京市疫情快速扩散蔓延的趋势仍然存在。

  9. 完善新冠肺炎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

  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线上线下相结合,完善新冠肺炎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康复,症状加重时可就近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病情较严重、超出基层诊疗能力的患者,根据病情至辖区二、三级医院就诊,必要时转诊至市级定点医院。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等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全市互联网医院44家,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167家,可为患者提供线上服务。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居家康复专家指引、社区健康管理专家指引、居家康复实用手册,指导感染者居家康复期间自我健康管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结合实际情况为感染者提供健康咨询、远程诊疗、转诊指导等服务,推进开展重点人员情况摸排。当居民朋友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居家治疗不见好转时,可首选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或联系您的家庭医生寻求帮助。目前,各区已公布本区家庭医生(团队)及其负责提供服务的社区(村)范围和联系方式。如果您尚未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可通过社区网格化服务途径,及时联系查找本社区家庭医生(团队),医务人员将根据您的症状和相关情况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同时,对于辖区高龄、行动不便等感染新冠病毒的老年人,在开展健康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医务人员可提供上门巡诊或协助转诊。

  10. 为应对电话呼入高峰 北京急救中心扩容120调度指挥系统

  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对12月9日的120急救电话呼入分析显示,咨询和重复拨打电话的约占八成,要车电话约占两成,要车电话中涉疫人员非急危重症转运需求持续升高。为了应对电话呼入高峰,北京急救中心扩容120调度指挥系统,调整接听调派模式,优化调派流程,调整人员班次,补充力量增加120接听受理座席。要求各区成立非急危重症转运专班,设立救助转运电话,保留爱心车队、转运专班,统筹调配非急救转运车组,分流非急危重症需求。 同时加大120急救电话应用场景宣传,鼓励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自驾车等方式就医,要求各区公布就医咨询电话为群众答疑解惑。在广大市民的支持配合下,12月11日120电话24小时呼入量较前一日下降约18%。

  李昂表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继续全力以赴支持120急救服务,保障急危重症救治需求,推进就医咨询服务,也希望市民朋友继续理解支持和配合,合理使用120急救电话,咨询就医、非急危重症等情况不拨打120,为急危重症患者让出生命热线。

  11. 12日已向市场一次性投放2500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

  发布会上,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厚廷介绍,今天已向市场一次性投放2500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后续会加大投放力度,同时对退烧类、清热解毒类等防控药品也将持续投放至医院、零售药店。

  12. 现阶段仍需尽可能减缓疫情传播扩散

  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昂提示市民,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减弱,广大市民无需对病毒“谈虎色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不要恐慌,首选居家休息、合理用药、自我康复,如症状持续加重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近期医疗机构发热患者较多,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为了避免大量人群集中感染导致疫情高峰,对正常生产生活和就医秩序产生较大影响,在现阶段我们仍需尽可能减缓疫情的传播扩散,通过适当的防护和管理措施减少疫情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影响,有序、平稳实现防控策略的转换。

  13. 针对防控药品和医疗器械需求急剧增大 全力调配货源、协调扩大产能

  发布会上,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厚廷介绍,当前,北京市疫情仍处高位运行态势,新国十条和京十条出台后,疫情防控药品和医疗器械需求急剧增大。 为更好保障市民基本用药需求,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等为成员单位的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市药监局。 各部门各单位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全力做好全市医药防疫物资保障工作。

  一是全力调配货源,保障医药物资用品供应。建立每日会商机制,监测重点医药物资市场供需情况,摸清药品缺口,及时调整更新保供物资品种和数量,积极协调,争取中央和兄弟省市支持,在全国范围内调配货源,同时协调北京市防控药品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及医院对接,开通“绿色通道”,加快紧缺药品由生产向批发、零售环节流转,打通药品供应“最后一公里”。科学制定解热镇痛类药品国际采购建议清单,组织开展电商平台国际采购。今天,已向市场一次性投放2500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后续会加大投放力度,同时对退烧类、清热解毒类等防控药品也将持续投放至医院、零售药店。

  二是协调扩大产能,保障生产供应。根据测算,北京自有生产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及相关防疫药品的产能和储备,是能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但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产能的充分释放。目前,正深挖北京企业生产潜能,做好防疫物资保供企业“白名单”服务,主动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最小化降低疫情对药品生产的影响,确保企业不停工、不停产;开展24小时驻厂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按照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依法依规生产,严格检验把关,确保疫情防控药械质量安全。进一步优化和加快疫情防控所需药械审评审批和检验检测工作,放开药品经营企业首营品种资质查验工作,允许特殊时期零售企业通过自提方式组织货源。

  三是强化价格执法,规范市场秩序。针对近期药品价格波动、群众反映诉求增多的情况,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书》,以零售药店、互联网经营平台为检查重点,加强对“四类药品”及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用品价格执法检查力度,增派执法力量,综合运用重点检查、提醒告诫、行政处罚等多种手段,坚决彻查疫情防控期间防疫用品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坚决维护药品市场价格秩序稳定。目前,已对网络平台、大型药品经销商等2000余家药品经营者开展提醒告诫,对3起价格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在此提醒广大经营者,要依法诚信经营,做好明码标价,严禁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

  编辑 辛婧 孙琳智 陈艳婷 来源 央视新闻

  值班编辑 古丽

  如果可以,请点点底部广告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