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 “防”则无疫
我们常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近日,世卫组织也在官微提醒:洪涝可能会增加水和病媒传播疾病的传播,包括伤寒,霍乱,疟疾和黄热病等。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也迅速提高,今年南方多省发生洪涝灾害,灾后是否需要防大疫?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初步成功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防止灾后大疫?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是前人总结的历史经验,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告诉《中国科学报》,“是否出现疫情和每个国家的国情等诸多方面有关,站在现代应急管理的视角来看,灾后发生疫情的几率会高些,和管理学上所说的‘蝴蝶效应’类似,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雷晓康认为,灾后是否暴发大规模的疫情,和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地区的公共卫生基础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如果没有良好的应急组织、响应能力,便会错失最佳的救援、消毒时间,灾民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安置,因灾致疫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历史上,灾后大疫的例子很多,上世纪30年代初,长江洪水泛滥后因传染病而死的人口就达到300万。客观上,大灾导致人员、动物等的死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会导致大量细菌滋生。如果人员集中安置的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便无法保证,相应的救灾物资不能及时到达灾区,灾民在特殊状态下自身免疫力免疫力势必会下降,这就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
“水灾后会出现饮水及食物污染、疫水外流、蚊虫滋生等问题,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鼠媒传染病、蚊媒传染病等。”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代丽丽告诉《中国科学报》,“所以特别预防肠道传染病,重视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杜绝蚊媒传染病。”
“无论医疗条件如何进步,灾难之后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雷晓康说,洪灾之下大水漫灌,动物尸体、水泽中的蚊虫、寄生虫等都可能成为移动的传染源。
“洪灾过后首先要注意保护水源,保证饮食和饮水卫生。其次,洪水发生期间,一些动物的排泄物也会通过疫水传播,所以要及时清理污泥、垃圾、粪便、动物尸体,防范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此外,在居民临时居住点进行粪便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渗漏溢流造成污染。”代丽丽说。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未知的风险社会,目前还无法预测未来会有哪些疫病的挑战。因此,我们更不能‘主动’降低警惕。近期的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党和各级政府面对今年的洪涝灾害,在消毒消杀、排泄积水、处理废弃食品、基础设施修复等方面,均采取了综合性的防范举措。”雷晓康说。
雷晓康认为,要汲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教训,提前做好防范部署,尽快完成基础设施的修复,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时充分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如,成立防疫应急队伍、及时补充卫生应急物资、做好传染病的安全监测、对学校、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地区采取集中消毒的举措,把责任落实到防汛备汛,减灾防疫的全过程。
“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不断的总结反思,敢于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逐渐提高我们抗风险的综合能力。我们要加强数字化应急体系的建设。重视灾害前的预测和监测。打造血脉相通的乡情共同体。构建平战结合的救援体系。”雷晓康说,无论是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还是近期的新冠疫情防控,军队在人员救援、物资调配、科研攻关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军队“召之即来,战之必胜”,在每次大灾大难中给予了人民群众极大的信心,提高军队综合应急水平和能力,将大大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