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冰原:清零派对新冠防疫政策转向的杂感
只是个人看法,不代表权威。
一、
从11月末中央定调放松,各地区争先恐后雪崩般缴械,新冠政策大局已定,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清零路上了。
清零政策可以随时调整为开放政策,而开放政策一旦开始,就绝不可能再转回清零。过去近三年坚持清零,始终给未来保持一个选择的机会。如今这个唯一的机会已经用掉了,没法回档。
果然,从清零转为开放,至少在政策层面是非常容易的,只要啥都不管就行了。各级政府用行动演示了这一点。
今后只能开放,不能清零。无论清零派还是开放派都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据此规划自己后续的行动。丢掉幻想,行动起来。
二、
停止清零,全面放开,撇开主观因素,客观上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方面,经济上无法坚持。外防输入,必然影响与海外合作;内防反弹,封控又会影响内循环。
第二方面,国家财政无法坚持。全民核酸、封控,花费巨大。
第三方面,相当一部分民心无法坚持。封控停工,没有收入。而资本黑手、核酸乱象、粗暴操作等激化了矛盾,破坏了公信力。事实上,这一部分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
三个方面中,最核心的应该还是第一方面。事实上到2021年底,整个大陆的累计确诊也不到10万例,其中8万多是疫情头三个月的,也就是说之后一年多加起来也只有1万多例确诊。确诊比例少,使得影响范围小,封控力度低,对社会影响小。在2020年和2021年,国内旅游、堂食、集体活动都是很方便的。
那时候,封控本身范围有限,用于封控的财力应该也没那么多,多数民众生活受影响小,所以也没什么怨愤。
然而只要保持和国际经济接轨,外部输入就难以避免。2022年上半年上海因此爆发。而上海的神操作,使得感染数达到60多万,迅速拉高了整个大陆的疫情指数。经过上海的四处扩散,加上20条减小了力度,终于多点沦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旦疫情铺开,则继续清零,投入的财力大大增加,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大大增加,民众怨言逐渐增加,恶性循环,终于再无别路。
三、
选择放开,是因为上面三个原因造成已经无法再清零,被迫两害相权取其轻,并不是因为病毒已经被战胜,更不是因为病毒变成了天使。
实在打不过,只好投降,并不丢人。但总结整个抗争过程中的种种决策,或许还是会为一些失误而伤感。相反,若是投降之后,转而兴高采烈,讴歌皇军仁慈,共存共荣,更是不应该的。
开放之后,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免除了强制防疫的制约,同时也面对加大的感染风险。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对病毒的敬畏,对个人和家庭的保护,而不是狂欢。
四、
有人支持清零,有人支持放开,这种分歧可能来源于自身利益(包括经济情况、行业和健康状况),也可能来源于认知不同、接受的信息不同、习惯的思维方式不同。争论,摆事实讲道理相互说服,或者各持己见,拭目以待,都是可以的。
清零派应该理解放开派,因为很多人确实没有收入过不下去了。放开派也应该理解清零派,毕竟初期武汉的惨状、海外数百万的死亡历历在目,关于后遗症的说法也并没有定论。双方其实也都是为了避免某一方面的伤害,愿意接受另一方面的伤害而已。清零派同样可能被封控在家,放开派照样会受到病毒威胁。
五、
三大问题导致清零无法坚持,但放开之后,三大问题是否就能得到解决?目前不好说。
疫情导致的劳动力下降,可能会削弱生产力,继续损害对外和对内的经济。
疫情扩散后引发的诸多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小作文产生,民怨更加沸腾。
唯一确定正向的,似乎是政府经费开销终于可以降下来了。当然,前提是政府面对注定会爆发的疫情听之任之,真正让每个人自己负责。
解除封控措施,如释重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做好疫情全面爆发的各方面准备,而不是带着过高的期望值,撞上另一个伤害。
韩国在奥密克戎肆虐后,半年时间因新冠死了两万多人。而我国人口是韩国的二十倍,医疗条件远不如韩国。七百万人口的香港,大致同样的时间内死了约一万人。
开放后风险多大?看看海外近一年的新冠疫情数据
六、
有人带节奏,说咱们这三年的清零都是错误的,三年封了个寂寞。
放屁。
从2019年底到2020年初的第一波过去后,在两年多时间里,清零保护了十几亿民众的健康安全,也保护了国内经济。直到2022年奥密克戎席卷东亚,才被攻陷。在上海沦陷之前,全国马照跑舞照跳,投亲访友几无阻碍。
在全球疫情汹汹下,我们多享受了两年几乎无疫的时光,少死了几百万长辈,已经算幸运了。
原本一同坚持抗疫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沦陷后,我们又多坚持了半年。
虽然都是放弃,但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在抗疫上的表现,胜过西方各国。毕竟生命至上。为了少死些人,多挣扎一阵,不应该受到指责。
七、
作为清零派,我的态度很简单。
政府要清零的时候,老老实实配合,尽量不添麻烦。有想法或者遇上认为不对的事,给信访部门写信建议或者投诉。问题不一定能解决,但至少会有个回复。做自己该做的就是了。
政府要放开,那就转变思路,老老实实接受。我是不信什么大号流感的,那么就尽可能做好个人防护,囤积食物、日用品和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面对面社交,不去人多地方凑热闹。如果一定要得新冠,那就尽量晚得,尽量少得几次,尽量争取轻症或无症状。当然,有想法或者遇上问题,还是会去建议和投诉。
八、
走到被迫开放的这一步,有客观因素,也有遗憾。
我认为,政府2020年初战告捷和2021年一片祥和的时候,乐观了。上面制定的措施,没有考虑基层的执行能力。北上广深的执行机关从人力、财力上,都不是二三线城市乃至县、乡镇基层能比的。同样的执行标准,地方上很可能达不到。
一刀切、层层加码,当然是不对,但又何尝不是地方实力有限所导致的下策?地方上存在着大量的粗暴管理、野蛮管理,上面对此有没有觉察,有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注意,这个措施绝不仅仅是发文纠偏或者处罚责任人,有时候要改善状态,必须投入资源。他之所以粗暴,是因为他的力量不足,要完成你定的目标只能粗暴。你或者调低他的目标,或者给他增加人手,或者传授他更有技巧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单纯批他一顿。
我国基层本来就存在大量问题,疫情会激化矛盾,放大短板,这时候如果上面不能及时投入力量补足,最终要么坐看问题蔓延,要么透支基层力量,早晚问题会爆发。
同样,对于因为封控措施而无法获得医疗、无法获得收入,房租房贷沉重的基层民众,有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不至于完全被资本绑架。防疫非常时期,动用部分国家力量,为底层百姓缓解金融困境,提供基础的生活和医疗,甚至提供计划组织下的灵活就业,这才是使防疫得到民众支持的关键。而实际的情况,是资本借疫情收割了一波。
如果国家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行动,更多解决了这些广泛存在的问题,就算最终还是支持不住而放弃清零,甚至可能因为经费消耗更大,导致清零更早坚持不下去。但是,至少不会出现11月下旬的种种混乱局面。也可以为这次被迫转向,画上一个更加漂亮的省略号。
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在2022年上半年各种神操作,阳性感染者为绿码,四处放毒,把外地捐赠物资全部当垃圾倒掉等等,似乎也没有遭到应有的惩戒,反而亨通得很。
九、
作为民间的清零派,我们自己或许也难辞其咎。
在政策尚不明朗的时候,有没有积极展示支持清零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述求?不光是在论坛、自媒体上呼号,而是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表述,争取影响政府和社会团体。
在享受到清零政策保护的时候,有没有去积极关注那些成为清零代价的同胞,推动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在互联网上同情一把,而是采取实际行动。
面对新冠的医学特性众说纷纭,各种言论真伪难辨,大家莫衷一是之际,有没有把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组织起来,形成比较权威靠谱的著述,对放开后的风险作较为客观和有力的论述,并且广泛宣传?那样的话,不但可能使清零政策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就算依然被迫放开,这些材料也能为放开后的社会提供有力的帮助。
当然,以上这些,理论上,并不是民间人士的责任。但是,既然大家认为清零是一个很重要的立场,那么就应该更有些担当,为自己选择付出更多努力去争取。毕竟在互联网时代,民间的行动带来的影响是可能很高的。
上面说的这些,我知道有认识的朋友是做到了的。不过这么努力去做的人,还是少数。
当然,做了这些,很可能也改变不了大局。然而,努力之后再失败,与没有竭尽全力,终究还是两样。
十、
放开大局已定,清零只能是旧梦。
同时,就算按最严重的情况估计,新冠也无法灭绝人类。最多把平均寿命降低个几岁、十几岁,或者让整个群体的健康状况下降。
即使如此,人类也灭不了。我们依旧会走过来。
国家保护了三年,是时候自己努力了。
有人把政策从清零变成开放当成“胜利”,我宁可把这看做另一重考验的开始。但是,只要不放弃,我们一定能得到真正的胜利。
十一、
这几天,网上舆论非常激烈。有人主张,想清零的自己封在家里就可以了吗。
这说法是不对的。封在家里,也会被气溶胶传染,这在多个小区已经验证了。何况,清零派要的并不是把所有人封在家里,而是想通过把少数感染者暂时封控起来,使得大环境安全,多数人可以自由行动。全面放开的情况下,清零派的环境已经瓦解了。
还有大V嘲讽依然想清零的人,主张给他们建一个单独的封控区,还表示自己愿意捐款。
虽然他的用意只是嘲讽,但关于这一点,我倒是部分赞同。
在全国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我是希望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人口密度不那么大,疫情尚在可控范围内,不太依靠商贸,同时有一定工业或技术底子的城市,投入一定国家资源,在这些地方采用更加灵活和严谨的防控措施,继续实现动态清零。这些地区与外界的人员物资交流,比照现在的进出口交流。反正只是国家投产的小块区域,可以加大计划性。
比如,四川的绵阳?
这样保全小块净土和若干无疫的劳动力,一则紧急情况下可以作为备用资源投放,二来待未来医学方面取得突破后,可能以此为根基,逐渐扩展,收复失地。
如果真有这样的计划,我是真愿意自己在疫情下工作挣钱捐助一些的。
哪怕一个市,一个县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