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管怎么做,我妈都不满意?5大原因,你得了解

  明明自己就费尽心思,甚至花费大笔金钱,想要让长辈获得更好的照顾,但却换来批评与抱怨?面对这样的状态,你该怎么办?(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却又不去看病》一书,以下为摘文。)

  「医生说我蛋白质不够……」曾伯伯开始抱怨。

  「蛋白质就是要多吃肉。我多买些牛肉跟鱼,平常可以多吃点。」诸森也觉得老爸营养不够,想多煮些肉来给他补一补。

  「肉跟鱼都有一种腥味,我不喜欢。」曾伯伯立刻打枪。

  「不然我买鲜奶给你,鲜奶也有乳蛋白,多少补充一些。」诸森晓得老爸的脾气,只好再换个方法。

  「我喝牛奶会拉肚子。」曾伯伯再开一枪。

  「那我去买○○牌的高蛋白营养品,一瓶里面的蛋白质含量可以抵好几餐了。」诸森从营养师那里拿了几张卫教单,上面标注得很清楚。

  「我听说那种东西很难喝,都是插鼻胃管的人才吃那个。我才不要。」曾伯伯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

  诸森叹了一口气。

  为什么不管怎么做,老爸都不满意呢?

  「担心他走不稳会跌倒,冲过去扶着他的手,他却说我动作粗鲁,拽得他胳膊痛。」「他半夜常常需要起来上厕所,我请外籍看护小心地跟着。他却说我派人监视他,害他活得不自由。」

  你是否也曾听过上述这些话。明明自己就费尽心思,甚至花费大笔金钱,想要让长辈获得更好的照顾,但却换来批评与抱怨?

  子女听在心里,满腹辛酸、委屈,甚至是愤怒不已。子女不明了到底是哪里有问题,为什么父母就是不满意,难道是故意找碴来折磨人?

  让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为什么我怎么做,他都不满意?」

  可能一:你给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

  夏子奶奶80多岁了,视力不佳外,还罹患退化性关节炎与糖尿病,虽然推着助行器可以勉强移动,但是仍有着跌倒的风险。她平日与儿子一家人同住。

  某日,夏子奶奶在家中昏厥,里长正巧来家中拜访而发现,紧急送医后,医师说可能是进食不规则,低血糖导致的。

  夏子奶奶的儿子和媳妇白天需要外出工作,孙子也在外地就学,考量她一人独自留在家中,倘若有意外状况,恐怕再度面临危险,于是先安排奶奶到住家附近的日照中心。原本期待每周一到周五白天,夏子奶奶可以有规则的活动与进餐,晚上与假日,再由亲人协助照护。

  结果奶奶先是抱怨日照中心的食物,她不喜欢,接着又说自己的个性内向,不习惯跟着团体一起活动,最后她干脆拒绝前往。中心只好结案。

  儿子接着申请外籍看护来陪伴、照顾夏子奶奶。没想到,看护才来一个月,奶奶就极力反对继续聘用,说是看护听不懂国语,或说这样花费太多金钱,又说不习惯有外人同住,再者,就是家中的空间本来就不大,这样孙子回家只能睡在沙发上。

  奶奶每天嫌东嫌西,外籍看护也向中介公司诉苦,儿子无奈,只好停止聘用外籍看护。

  这两个方法都不行,儿子改为向长照中心申请居家服务员前来协助,心想至少要能确保服药与进餐的规则性。经由照顾专员评估后,运气不错地获派年轻的本国籍居家照顾服务员到府。

  结果,夏子奶奶还是不满意。倘若居服员动作快,她就说对方只想草草了事,快快回家。若居服员待得久一些,她又说对方一定是经验不足,没效率。甚至连对方太年轻都能抱怨。说沟通不来,聊不上两句。

  夏子奶奶的儿子也快60岁了,他不解地问:「医师,我妈是不是得了一种『爱抱怨』的病?无论我怎么做,她都不满意。我该怎么办?」

  我一边安慰他,一边接着说:「我猜想,奶奶上回昏倒后,恐怕觉得自己不知道何时会再发生这种事,所以有种强烈的不安感。她想要的或许不是这些正确的照护处置。如果是你们不在,她就会害怕的话。她希望的,可能是你常常在身边。」

  我跟夏子奶奶的儿子,讨论了可能的做法:

  方法一:试着每日趁午休时拨电话回家。方法二:在家中装设可看见彼此影像的监视系统,教导夏子奶奶紧急时可按求救钮,或是通话钮。方法三:再搭配居家照顾服务员的访视。

  最后,终于慢慢改善这个情况。

  正如同我们养育下一代,如果过度忙于工作,疏于陪伴,即便是能提供孩子富裕的环境、昂贵的才艺补习,但会不会也是换来对父母的不满?

  有时,我们会直觉地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照顾对方,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来爱对方,着重这些外表上看似重要且必须的,但却忽略了内在的需求与感受。

  可能二:「老」羞成怒,这是面子问题

  翰林伯已经90岁了,他的独生女儿远嫁外国。在太太过世后,原本身体硬朗的他,自己独居了一段时间。

  但在上个月,翰林伯夜半如厕时,在家中跌倒,大腿骨折,所幸邻居听到声响,呼叫救护车将他送医。后来翰林伯接受开刀,住院数周。

  出院后,女儿安排他入住堪称高档的银发安养中心。女儿还买妥各式复健器材,备齐了各家营养品,就是希望能让翰林伯身体康复,在环境优美的地方颐养天年。

  岂知住了三个礼拜,翰林伯却因为适应不良,严重失眠而被安排前来看诊。

  接到安养中心通知的独生女儿,也由国外赶回,陪同就医,想了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翰林伯首先抱怨晚上睡觉时,中心不准他把厕所的灯光完全关掉,害他有光害,睡不好,但这其实是因为翰林伯晚上坚持起床如厕,照顾人员担心若没有光线引导,视线不良,翰林伯容易跌倒、受伤。

  接着,翰林伯又抱怨厨房将他的饭菜切得碎碎的,「像给猪吃的一样」。原来是照顾员发现翰林伯的牙口不好,常常会将无法吞食的菜留下不吃,因此体重偏轻,所以才准备细碎饮食。

  仔细听听翰林伯说的话,他不断强调自己「各方面都没问题」,坚持「凡事都可以自己来」。

  我想,症结点可能就在他「不想服老」,不肯承认自己「需要协助」,所以对于那些帮助他的举动,多以抱怨挑剔的方式来抵抗。

  这种情形,其实并不少见。我建议在处理时,需要适当地维护翰林伯的尊严,对于他的失能及退化轻描淡写地带过,然后巧妙地强调这些作为的好处或是必要之处,甚至编个他比较能接受的理由,来让长辈逐渐适应新的生活。

  举例来说,可以对翰林伯说明,灯光是统一控制,规定都要开着,每间房都一样,但或许可以为他换个光线较柔和的灯泡。

  而饮食是营养师特制的,因为是女儿特别拜托的,为的是给他补身体,好让他的骨头早点长好等等。

  这些抱怨,其实有时候是长辈们对自己老化、退化的怨叹,如果子女能给予倾听、支持,帮长辈找个适当的下台阶,就能协助长辈逐渐地接受自己身心的改变。

  可能三:妄想作祟,讲道理是没用的

  冯老从军中退伍后,50岁才经由相亲结婚生了3个女儿。可惜太太年轻时就因车祸过世了,所幸三姊妹顺利成长,并且事父至孝。

  冯老伯伯晚年中风,后来又罹患了失智症。由于有吞咽障碍的情况,需要特别制备食物,三姊妹都是轮班烹煮营养又好吞食的餐点给父亲吃,不假手他人。冯老爹个性耿直,就是脾气差了点,三姊妹都是婉言相劝。

  某次回诊时,三姊妹以眼神暗示我有话要说,于是,我请护理师将冯老支开去量血压。

  「医师,我爸最近越来越难照顾,我们怎么做都被骂。我们三姊妹为了照顾他,时常请假,也不敢去找全时的工作。我们自认为已经很尽力了,心理压力很大,是不是也该要来看妳的门诊?」

  「妳们照顾父亲真的非常仔细。到底是发生什么状况呢?」

  「医师,您也知道我爸不太能吃硬的东西,所以我们都会把饭菜炖煮得很软烂。

  「但他最近一直抱怨食物里有渣渣,使得他吞不下去,说我这样就是要谋害他。可是我用筷子拨开来检查,什么渣都没有啊。他那一餐就生气到不肯吃。

  「我想这样下去不行,昨天我特别熬了鱼汤,然后用滤网捞了一遍又一遍,确定都没有任何渣渣,才端给他喝。没想到他喝了一口,就破口大骂,说有渣渣,说我想害他噎死。

  「最令我想不通的是,我们煮的,他说有问题。带他出门,去逛逛便利商店,买些微波食品,他却吃得津津有味。」

  女儿们边说边流泪,实在好委屈。

  冯老恐怕是出现了失智症中的「被害妄想」,认为女儿们想害他,且认为食物可能被下毒,对食物充满疑心,所以不论女儿们怎么费心,都没有用。

  而微波食品是真空密封包装,通常此类病患会认为这种比较安全,比较能放心食用。

  听了我的说明,三姊妹恍然大悟,终于了解并非是老爸爸挑剔,也不是自己厨艺有问题,而是失智的症状所导致。

  后来调整药物,控制妄想。冯老的症状减轻,全家又能和乐相处。

  可能四:做到流汗,嫌到流涎,问题是他需不需要

  大东因为罹患小儿麻痹,所以,从幼年起父母就最为关心他,他也打定主意不婚不生,要和双亲生活在一起。大东另外有三位手足,都已成家并且住在外地。大东的双亲过了七十大寿后,便开始出现明显的老化现象。

  大东非常担心,他在心中暗自许愿,一定要照顾好父母。

  家中原本是母亲掌厨,烹煮三餐,大东主动要求进厨房帮忙,可是洗菜被嫌不干净,下面被嫌煮过头。

  大东的老爸平日最爱在外趴趴走,找朋友聊天,大东开始跟前跟后,老爸嫌他烦人。

  有回老爸晚了点回家,大东到处打电话找人,差点就要报警协寻,老爸爸气到说他小题大作。

  大东很气馁,他拨电话向兄长诉苦,抱怨自己尽心尽力,老爸老妈却都不满意。

  大哥听了,微笑地回应:「这不就跟你一样吗?小时候,因为你行动上跟其他人不同,爸妈担心你上下学不方便,于是每天都去校门口接你放学。结果你吵着说你没问题,要跟大家一起坐校车回家。

  爸妈担心你被别人嘲笑,于是拿了医院的诊断书,到学校去找老师商量,想让你免上体育课,结果你抱怨他们太鸡婆,最后你的体育课还拿全勤。就连你都找到工作了,他们还像侦探一般,假扮顾客在角落观察,等被你识破后,你嚷嚷这样很没面子。」

  大东被老哥一点,幡然醒悟。自己虽然是一片善念,想回报父母,但却也像当年的父母一样,关爱有余,担忧过头,且矫枉过正了。

  我建议大东,应该在父母能力不足之处,进行协助,而不是什么都不让他们做,这样反而会让父母的身体功能退化加速。

  子女不妨试试让长辈知道自己能提供怎样的协助,再请他们有需要时,不吝提出,或许就能让关系轻松些,彼此互助,生活更自在。

  可能五:不是你不好,是他心情不好

  应该有不少人有这种经验。你像往常一样进办公室上班,也像往常一样工作,但今天老板好像吃到炸药,不停乱开炮。

  你看大家冒汗,衬衫湿,于是拿起遥控器,调降冷气温度。老板却碎念说才几度就忍耐不了,这是浪费电。

  你转头,改打开电风扇吹。老板又说这样噪音太大,风吹得文件到处跑。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你才晚了一秒接起,老板骂你上班不专心,万一是重要电话怎么办。

  而接听顾客来电,你多讲了两句寒暄。老板说事情讲好就好,不要故意聊天杀时间。你把开会报告寄给全体与会者,老板又碎念说电脑萤幕字太小,应该要印出来。你赶忙把纸本列印完成,老板却说谁要你印全彩的,这样很浪费墨水钱。

  连在开会中,你看老板声音沙哑,就顺手倒杯水给他喝,却被嫌矫情、拍马屁。处处动辄得咎,你简直想拍桌、辞职算了。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有一种可能,无论你做什么,他都不满意,那就是他「心情不好」。

  有不少的长辈在老年期罹患了忧郁症,或是出现忧郁情绪,但他并不直接地说出自己「心情不好」,反而以「不耐烦、唱反调、鸡蛋里挑骨头」的方式来呈现。

  这种时候,不管你做了什么,做得多好,你都可能踩到地雷,被炸得遍体鳞伤。

  临床上,常见与老年忧郁症相关的身体疾病不少,常见的有中风(高达百分之五十的中风患者曾出现中风后忧郁)、帕金森氏症(约百分之四十的患者会合并忧郁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疼痛的疾病(关节炎、腰背痛等)、癌症,使用免疫化学治疗药物或是类固醇类制剂等。

  长辈可能是因为身体上的种种不舒适,情绪上的低落、忧郁、不开心,从而出现行为上的烦躁不耐。

  我建议可到老年精神科医师处就诊,透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调整生活作息的职能治疗等,这都可以改善情绪问题。

  当一个人的心情愉悦起来,关系自然轻松、好相处,彼此的生活品质,也会大大改进。

  若说,我们无法令世上所有的人都满意,我想认同此话的人必定不少,只是这个不满意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亲友或是长辈。

  倘若不管怎样做,都无法获得父母的满意时,请记得,最重要的是初心。好话一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