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效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是如何治愈的?
本文由160健康研究所(WX:ZX91160)编辑部原创
前阵子,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结果,称:“双黄连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一时间,各大电商平台的双黄连口服液被一扫而空,连家禽食用的双黄连也惨遭毒手。大家抢双黄连的样子,像极了17年前去药店抢购板蓝根的样子。
且不说双黄连有没有抗病毒的功效,哄抢药物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全国民众那颗不安的心。
眼看着疫情越来越严重,大家心里不免有个疑问: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已经两个月了,抗病毒的药什么时候才能研发出来?
没有特效药,等于没救?
生病吃药,对症下药。每当我们身体出现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看医生,而是吃药。即使深谙“是药三分毒”的道理,我们对药物的依赖也没有减少。
(1月21日 广东省中医院发布声明)
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微信群中就流传着一份声称“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方,随后便被辟谣,“针对新冠肺炎,目前没有任何特效药”。
别说去年年底才出现在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了,就连17年前的SARS病毒,目前也没有可以有效杀死病毒的特效药。
有人可能会问,“没有抗病毒的药物,那些出院的人是怎样治愈的呢?”
(2月10日 商丘4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没有特效药,不代表没有有效治疗的方法。按目前的数据来看,新冠肺炎的治愈率远高于死亡率。
《人物》在2月1日发布了一篇人物纪实,讲述了一位在华南海鲜市场务工的荆州患者,治愈出院的故事。
46岁的王平是一名货物搬运工,在华南海鲜市场工作了4年。疫情爆发后,他一度非常担心自己,但前后两次检测无果,王平只好回到老家荆州接受治疗。
1月7日,连续高烧两天的王平来到了荆州市胸科医院,确诊为荆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医护人员听闻他的工作经历,立马保持高度警惕,把王平送入了隔离病房。
这一待,就是整整21天。
开始一周,王平的病情逐步加重,每天抽血、化验、量体温,输液十几瓶,从早上吊到凌晨两点。
可每天打的吊瓶,并非可以抑制病毒的药物,而是增强免疫力的免疫球蛋白。“病毒性肺炎没有特效药,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到顶峰,就只能自己扛”。
王平的病情很快发展成了重症,一度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幸运的是,他没有任何基础性疾病,靠面罩供养和输液挺过了这一关。
据感染科主任刘昌华所说,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抗细菌真菌的药,激素,全方位都给他用上了。
从7号入院到15号缓解,一周的时间内,王平好像去地府走了一遭。1月27日,王平身体完全恢复健康,出院了。他是荆州市第一例确诊,也是第一例痊愈。
和当年治疗SARS一样,对付病毒,没有那么多套路,只能靠身体的全副武装。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才能靠强大的免疫系统杀死病毒。
有时候,药不是杀死病毒的唯一法宝,却是战胜病毒的强力辅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效药何时出现?
疫情爆发两个多月了,至今没有研发出抗病毒特效药,不少民众觉得希望渺茫。
两个月的时间对身陷疫情的我们来说很长,对一款新药的研发来说却很短。
特效药是什么?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针对某种疾病有着特殊疗效的药物。比如癌症靶向药,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新药研发,涉及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的问题。
先来看看新药研发的流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新药的研发上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针对疾病)发现新药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审批上市。
一款新药的发现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世上疾病千千万万,针对哪一种病,从数以万计的化合物里挑选出能针对治疗的化合物,就好比大海捞针。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是不可控的。即便我们知道病原体是2019-nCoV,研究人员也需要从众多化合物中筛选相对有效的物质。
进入到临床前研究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分析药物的作用原理和进行动物试验,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相对较短,同时也意味着药物的初步开发。就拿此次疫情来说,正常需要3~6年的准备阶段,现在可以大幅度缩小。
第三阶段,临床试验,也是新药研发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耗时长,特别烧钱。
临床试验是在验证药物在人体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方法,也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资金和时间投入最多的环节。从全球经验来看,临床试验从启动到完成一般需要4-6年,平均成本超过10亿元人民币,时间和资金投入在整个新药研发中占70%左右比例。
临床试验分为三期:安全性试验、药物有效性试验以及扩大的有效性试验。
三期依次需要小部分健康志愿者、部分相关病人、大部分临床病人投入到相关试验。通过层层筛选,一颗万里挑一的新药才脱颖而出。
如果有5000种化合物进行临床前试验,则大约只有5种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仅有1种能够走完三期临床试验。
审批上市就不多说了,这需要监管部门参与监测药物的临床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这花费十几年炮制的药就必须下架,十几亿等于打了水漂。
简单来说,一款药品从启动研发到上市,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这也意味着,新型肺炎特效药的研发,道阻且长。
再来说说成本的问题。
制药圈流行那么一句话:“药之所以贵,那是因为你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
药物的研发需要非常高昂的成本。就拿《我不是药神》中的神药原型“格列卫”来说,坊间传闻瑞士诺华公司花了十四年耗资近十亿美元才研发出了格列卫。
不过,药物的定价不能只看成本,而应该看需求。毕竟格列卫的定价是成本的55倍,而白血病人救命的需求,让诺华公司在格列卫上市第二年就实现了净赚。这就是题外话了。
在药物研发出来之前,我们应该怎样做?
新药研发遥遥无期,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无药可救”了?
并不是。李兰娟院士之前提到了病毒灭活的几种方法:一是高温灭活——56℃的环境下需要30分钟;二是乙醚、75%的乙醇以及含氯的消毒剂。
不过,这些方法仅适用于消灭那些还未进入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毕竟没人能在56度的环境下待30分钟,也没人会喝消毒水,病毒死了,人也活不了。
对于我们这些尚未感染的人来说,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多通风、多消毒、勤洗手、不出门。如果担心自己公司或家附近有确诊病例,可以在健康160APP上查询“确诊病例到访小区”,以防万一。
当然。对于已经感染病毒的患者,也不是只有“熬”这一个办法。
从人体免疫机制来说,得过的病再痊愈,我们的身体里就会依据抗原形成相应的抗体。
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例,我们来还原一下它入侵人体的路线。
先是通过飞沫或眼口鼻粘膜进入到人体,与粘膜上的血管紧张转化酶2结合,伪装成一个普通细胞,打入内部。
成功潜入内部之后,病毒很自然地参与到基因复制之中,就好像我们正常细胞的复制和代谢。也就是说,臭不要脸的病毒霸占了人体本来的细胞生产基地,攫取我们的营养完成病毒队伍的扩张。
于是,成千上万的病毒进入血液循环,继而感染其他细胞。病毒暗中壮大势力的阶段,就是潜伏期,这时候我们可能没有症状。
当势力壮大后,病毒开始攻占人体。每个被感染的细胞都会产生成千上万的病毒颗粒,沿着气管和支气管一路攻城略地,最终占领肺泡。
但免疫系统也不是吃素的,发现大规模的异常部队时,白细胞立马加入战斗。自然杀伤性细胞会对感染区域进行无差别攻击,单核细胞对病毒和感染细胞进行吞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解病毒……
身体里打得水深火热,战事胶着,我们自己就不好受了。相应地,每当白细胞奋勇杀敌的时候,人体会产生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红肿、疼痛等。
出现这些反应并不代表白细胞已经战败,而是说明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难解。
但此次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它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易容”成正常的细胞,让免疫系统发生错误判断,把部分普通细胞当成敌人来攻击。
所以,有些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自体免疫系统对病变部位的错误攻击,最终导致死亡。
幸运的是,免疫细胞里的记忆细胞是非常强大的军师。它犹如一本《孙子兵法》,记录着各种识别和击败病毒的信息。每次和病毒战斗后,它会把病毒的信息群发出去,通知人体的免疫系统,并告知其他细胞该配备什么样的装备应战,形成抗体。
(抗体在病毒表面落地)
这些让体内成功形成抗体的分子,叫做抗原。人造的抗原就是我们常说的“疫苗”。
人类并非拿病毒束手无策:针对死亡率近100%的狂犬病毒,我们有“狂犬疫苗”;针对儿童易感的流感病毒,我们有“流感疫苗”;针对结核病,我们有出生第一针的“卡介苗”……
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了有效进展。据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介绍,多种药已开展临床试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抗新冠病毒的特效药会应运而生,帮助我们消灭病毒。
而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仍是加强锻炼、均衡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毕竟,面对病毒和细菌这样的微生物攻击,免疫系统是最坚固的防线和最好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