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重压,阳过以后,中国经济2023年靠什么翻盘?

  最近,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拿什么崛起?

  对于我们每家企业和每个人来讲,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疫情不再是我们赚不到钱的借口了,我们怎么才能赚到钱呢?

  这个问题有些沉重,也相当严肃,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

  

  我们今天聊这个话题,起因是一个故事。

  这几天有人陆续阳了,公司里面差不多有超过20%的人阳了。我们每天都在讨论怎么办,怎么坚持当下,怎么面对未来,感觉比疫情期间还沉重。当然了,这里面参与讨论的,有一半人在病中,症状好像比想象中的来得猛烈一些,去得慢一些,状态相当不好,观点偏悲观。

  最后,大家有一个共识,这个不断有人阳的过程,伴随着大家保护自己谨慎出行的时间,可能要持续六个月左右。基于这个判断,我们就要做好继续艰苦奋斗六个月的准备。

  我们已经抗疫三年了啊,还要坚持六个月!

  这个判断总体偏悲观了一些,但三年来的现实告诉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未来,同时要用最坏的打算坚持当下,确保不要倒在黎明之前。

  当希望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放弃,相信许多企业也是一样的想法,因此未来六个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是一边继续与疫情做斗争,一面继续坚持,没有企业倒下。

  但是,还是那个现实的问题,2023年中国经济拿什么崛起?

  

  先看经济大盘,2022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4.8%、0.4%、3.9%,预计全年在3%左右。

  再来看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数据。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其中11月环比下降0.87%,投资有些拉不动的趋势。

  三季度以来,海外需求明显下滑,出口负增长,10月出口以美元计下降0.3%,11月下降8.7%,出口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其中10月下降0.5%,11月下降5.9%,也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从这些数据看起来,大环境不太稳,大趋势不太好。

  那么,当疫情不再成为困难,我们拿什么崛起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12月6日的高层会议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非常全面,也很有力度。我们今天不是来解读高层会议精神的,而是想换一个角度,从企业和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崛起,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需要钱,有了钱才能坚持下去,才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在疫情期间欠下的钱,首先要还上必须要还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未来发展的资金。

  谈到钱,我们也发现,11月社融数据有继续回落的趋势,11月的存量社融虽然增加了10%,但是比上月却回落了0.3个百分点。

  但细看起来还是有惊喜的,11月企业贷款增加了8837亿元,同比多增3158亿元。这说明国家正在想办法让钱到企业手里。同时,11月居民贷款增加2627亿元,同比少增4710亿元,这说明老百姓的信心还是没起来,没有拿到更多的钱。

  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出台,许多人都认为,市场并不缺钱,但是要尽快到它该去的地方去,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我们需要订单。有钱把产品生产出来,但没有人买,还是循环不起来。

  订单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消费和出口增长。我们看到,最近有一些省份,包括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企业,都在组团去海外开展会拿订单。

  但是很多时候,出口我们很难主导,或者说很难短期扭转。那么,更重要的就是要激活消费了。最近两天,相关部门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非常令人振奋。

  这里面,真正要激活消费,除了经济发展大局之外,还有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是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财富不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是要更加均衡分配。第二是老百姓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提振信心。

  这就要谈到第三个关键问题。

  

  第三个关键问题,就是老百姓需要减负,要生存。

  最近,有经济学家提出要给老百姓发消费券,短期来看这是个好办法,因为获得激活消费的初始动力。只要大家开始花钱了,就好办了。但是,发钱不解决根本问题。

  长期来看,就是三个问题。第一是1.6亿市场主体要持续经营下去,持续给老百姓发工资;第二是减轻老百姓的负但,办法很多,不在这里详述。

  第三是要把老百姓手上的房地产资产激活。根据《中国财富报告2022》的数据,2021年中国住房市值达到476万亿元。许多老百姓的财富都被套牢在房地产里面,这是个大问题,好在我们已经在解决了,并且2023年有望解决部分问题。

  我们讲到这里,估计大部分人都明白了,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终究要靠你我他的努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