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宠茂轰外媒报道失实令人误解,港府抗疫目标一致不躺平
香港疫情持續,確診個案接連錄得5位數,昨日新增10683宗確診個案。
外媒彭博早前引述所謂「知情人士」報稱,香港特區政府擬於今年11月取消入境人士酒店隔離措施,更指港府官員在抗疫政策上出現分裂與矛盾云云。
昨日(4日),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以「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為題發表網誌指,有關報道引致讀者誤以為在抗疫上內部出現分裂及有矛盾,更可能影響港府抗疫施政。
盧寵茂澄清說,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問責團隊對整體抗疫政策一直都是目標一致的,毫無懸念堅守「不躺平」、減重症和減死亡等五項原則,且絕無矛盾。
外媒不專業 影響港府抗疫施政
第五波疫情反彈之際,港府為精準抗疫一直堅持對懷疑有確診個案的大廈進行圍封及強制檢測。記者 崔俊良 攝
盧寵茂在網誌中指出,有關報道內文首先大篇幅引用「知情人士」的內幕消息,繪形繪聲儼如親歷其境,大爆港府擬於今年11月取消入境人士酒店隔離措施,更指內部官員在抗疫政策上出現分裂矛盾,並找來多位社會人士對這消息作評論。而這些提供消息的所謂「知情人士」,名字除了有「the people」(那些人)就只有「the person」(那人),內幕消息是否屬實似乎並不重要,香港各大本地傳媒廣泛轉載報道,儼如真有其事。
盧寵茂稱,此文章令人聯想到《延禧攻略》,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其事並不重要,反正就是電視劇劇本,觀眾喜歡看而成為熱播,又或能達到編劇的目的便是成功,「這回是非吸引的觀眾的確是不少」。
盧寵茂續指,報道引致讀者誤以為港府在抗疫上出現內部分裂及有矛盾,賠上了的不單是傳媒應有的專業精神,更可能影響港府抗疫施政。
「作為其中一名抗疫主要問責官員,我必須予以澄清,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問責團隊對整體抗疫政策一直都是目標一致的,會繼續根據疫情發展而調整個別措施,以達致精準抗疫。」
堅守五原則 問責團隊絕無矛盾
盧寵茂稱港府問責團隊對抗疫絕無矛盾,並質疑外媒報道另有目的。
盧寵茂重申,(香港)抗疫措施都是建基於五項原則,包括「不躺平」,持續控制確診數字,更好管理風險和提升應變能力,防止醫療系統超出負荷能力;減重症和減死亡;保護高風險人士,包括「一老一幼」和長期病患者;以科學精準的方法識別不同風險級別人士以減低管控人數和管控範圍,容許最多的日常活動和涉及的人數;平衡風險和經濟動力,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維護民生活動和香港的競爭力。
他强調問責團隊每一員對堅守這五項原則都是毫無懸念的,絕無矛盾。
盧寵茂又說,相關報道提及國家抗疫策略是另有目的,就如西方電影中的牛仔角色是大英雄,被侵略的原居民就被描繪成野蠻入侵者。
他引述數據指,內地新冠死亡比例,是每百萬人口有4宗,比例遠低於美國和英國每百萬人口有約3000宗死亡。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剛於上周三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民眾平均預期壽命由2019年的78.8歲跌至76.1歲,預期壽命連續兩年下降,更跌至1996年以來新低;而新冠疫情正是導致民眾壽命縮短的最主要原因。
疫情不斷上升 未見平台期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日在疫情記者會上通報,當天新增193宗輸入個案、10490宗本地個案;新呈報8宗死亡個案,涉及4男4女,年齡介乎59至102歲。
他指,死亡個案中,60歲或以上長者佔絕大多數,無打針或只打一針的長者病死率高達7.83%,而已打3針病死率降至0.14%,兩者有56倍差別;如已打4針,病死率進一步下降到0.04%,與無打針相比有196倍差別。
變異病毒株方面,懷疑BA.4或BA.5的個案持續上升,初步數據佔整體的64.4%,較前日的63.1%再有上升。現時BA.5病毒株個案升至佔整體的56.7%,BA.4則升至7.7%,BA.2.12.1佔6.3%,餘下29.3%是BA.2.2。
歐家榮指,目前疫情趨勢不斷上升,特別是自8月中上升加快,預計短期內會繼續維持上升,疫情不同指標均顯示現時已回復到3月中的水平,暫時未見是「平台期」,呼籲市民不要鬆懈。
他續指,現時BA.5已成為香港疫情主流病毒,傳播性高,不少早前確診的市民康復已逾三個月,免疫力逐步下降,呼籲市民盡早接種新冠疫苗。
長者對疫情存有很多謬誤
香港確診個案連續兩日錄得5位數。 中新社
昨日出爐的一項調查結果指,香港未完成接種3劑新冠疫苗的受訪長者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長者表示會盡量延遲或不接種疫苗,亦有約一成受訪長者表示擔心疫苗安全性。
負責調查的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指,接種疫苗後異常事件屬十分罕見,並引述海內外研究指,第三針「溝針」保護效果較好。隨疫情持續、冬季來臨,長者應盡早完成接種第三、四劑疫苗,不應等待新一代疫苗。
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表示,社區長者對疫情仍存有很多謬誤。他引數據指,BA.5變異病毒株傳播速度較BA.2快35%,BA.4或BA.5有較高免疫逃逸能力,第五波疫情曾確診的人有機會再次感染。有研究顯示,二次感染的人死亡及住院風險,是首次感染人士的2至3倍,不管有無病徵或病徵輕微的人,均有機會出現長新冠後遺症。他呼籲,有病徵要盡快檢測,求醫獲得口服藥,以減低死亡及重症風險。
商報時評
抗疫不躺平 接種保平安
香港疫情確診數字持續在日增萬宗左右徘徊,情況令人憂慮。而且抗疫疲勞普遍存在,坊間似多躺平心態。專家提醒,假設新冠病毒會「流感化」是言之過早,現並不適合「放手」取消防疫措施,擔心會引起重症和死亡個案上升。現時問題是一旦爆疫,在病例激增情況下,公營醫療系統是否能承擔得了,以及如何有效減少重症和死亡,更好保護市民生命健康。港府仍要堅持精準抗疫,不斷檢視執行情況和查缺補漏,執行好各項防疫措施。更重要是廣大市民要積極配合,特別是重點保護好「一老一幼」,推動接種疫苗,進一步鞏固防疫屏障。
昨日香港新增10683宗確診個案,不排除確診個案升勢會持續。香港近期好不容易踏上復常之路,沒人願意看到疫情復熾令防疫措施再度收緊。但不得不說,即使感染個案數字不斷升高,由於香港重症和死亡率不高,市民實際感受到的影響並不大,輕忽了染疫的危險性。近日還有聲音指香港擬於11月取消入境人士酒店隔離措施,稱港府在抗疫政策上出現分裂矛盾云云,暗示香港在抗疫方面會選擇躺平,任由疫情爆發達致群體免疫。
對此,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昨鄭重澄清,強調特區政府堅持不躺平、減重症和減死亡、保護高風險人士。他並指,去年美國民眾平均預期壽命由2019年的78.8歲跌至76.1歲,預期壽命連續兩年下降,更跌至1996年以來新低,而新冠疫情正是導致民眾壽命縮短的最主要原因。無獨有偶,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亦表示,部分國家出現新的病毒變種,感染後病症並非如外界所料的越來越輕,質疑西方躺平模式是否真的成功。作為負責任的特區政府,抗疫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不容消極應對,更不能存有僥幸心理和賭一鋪的心態。對於現有的防疫措施,政府都應該嚴格執行,同時要提升檢測追蹤能力,盡快切斷社區傳播鏈。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市民已經接種疫苗,是香港在疫境之下,重症和死亡個案沒有顯著飆升、醫療系統不至於「爆煲」的主因。而目前對加強對「一老一幼」疫苗接種的保護,關乎香港抗疫的成效及復常的進程。
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香港未完成接種三劑疫苗的受訪長者中,超過三分之一稱會盡量延遲或不接種疫苗。惟香港留院及重症個案中長者佔了絕大部分,長者染疫後的死亡率亦是最高。至於幼童,港府早前已將疫苗的接種年齡放寬至6個月至3歲,但現時接種率僅約一成,情況並不理想。近日還接連有幼童染疫後出現重症甚至死亡個案,說明後果可以很嚴重。所以,港府應採取更積極有效的手段,催谷「一老一幼」接種,盡快補強防疫短板。比如採取外展或上門接種、研究將「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降至5歲以上,以及要求學生打齊三針達九成方可全日面授等,都有助推作用。疫苗的安全性經過科學驗證;同樣是染疫,有沒有疫苗保護情況大不一樣。接種疫苗是保平安的有效方法,市民對此應加深認識,積極配合接種抗疫,同心協力推動社會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