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卡纪念版”会泄露隐私吗?喝酒杀病毒?盐水漱口防疫?敲黑板

  2022年12月13日0时

  “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

  一些有仪式感的网友

  赶在零点前截了个图,留作纪念

  与此同时

  “行程卡纪念版”也随即在朋友圈流行

  供用户使用

  

  此事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对此,有媒体记者也做了尝试

  但发现很多相关小程序

  已被暂停服务

  随后记者关注了多个微信公众号

  随即就收到一条链接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该链接不是通过

  注册手机直接生成图片

  而是需要手动自行添加

  近三年内到达或旅经的地方

  才能生成行程卡纪念版

  

  中国信通院12月13日发布通告

  自“通信行程卡”上线应用以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采取严格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依法依规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在提供行程卡服务过程中

  中国信通院不存储用户个人行程数据

  在此期间产生的运维数据滚动删除、销毁

  那么

  “行程卡纪念版”是否合规?

  生成逻辑是什么?

  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记者专访了

  浙江警察学院计算机与安全系主任周国民

  01 问:“行程卡纪念版”生成逻辑是什么?

  答:“行程卡纪念版”其实是通过用户自行添加城市名称,并未要求用户填写手机号或验证码,所以并不是攻破官方通信行程卡后台,主要是其生成行程卡的界面UI和官方的比较相像,可能会混淆视听。

  各大公众号利用行程卡下线之际吸引流量是不合适的,还可能会导致大家误认为这个“行程卡纪念版”是官方的、会被收集用户行程轨迹等个人隐私信息。

  02 问:用户使用时,信息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泄露?

  答:该小程序并未要求用户填写手机号或验证码,显示的所到达城市均为用户自行填写,并没有查询官方的途经数据库或实时动态感知。若是这些小程序或APP运行的背后,有恶意、非法、秘密收集手机中的敏感信息的话,就比较危险了。

  不过目前,小程序或APP在向手机获取相关权限时,需要用户确认,所以,用户在授权时要判断该应用是否需要这项权限,再决定是否开放。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应用比较“霸道”,会强制开通权限,但凡有不授权的选项,就闪退或无法使用,这些应用就需要加强监管。

  03 问:这样的小程序是否合规?

  答:目前,相关小程序已经涉嫌混淆官方服务功能违规,被暂停服务。对应其规则,应该是违反了《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5.14混淆行为中的5.14.2恶意混淆其为相关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开发、运营的(无论该组织是否真实存在)规定。处理规则是,一经发现将根据违规程度对该小程序采取限制功能直至封号处理。

  04 问:微信小程序是个人可以开发的吗?

  答:个人是可以开发微信小程序的,在微信平台注册、验证手机号、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拟开发的小程序名称和介绍,注册完成后下载开发者工具,利用开发者工具开发完成小程序后,在微信平台上传小程序,等待微信审核,符合规范则发布小程序,即可通过二维码、链接等形式分享给用户点击使用,或用户可搜索到该小程序。

  对于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微信平台有责任监管,微信要求开发者采用实名制,便于追溯监管,相应制定了《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微信小程序平台服务条款》等规则,其中有“用户隐私和数据规范”“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等。

  除此之外

  近日

  伴随着阳性感染者数量的不断增长

  一些涉疫谣言开始在网络上流传

  小编整合如下

  请大家注意防范!

  健康码要作废了?

  疫苗接种记录要找不到了?

  假的!

  12月13日零时,“通信行程卡”服务下线。网络流传起“健康码也要作废,要截屏疫苗接种记录,否则会找不到接种记录”的说法,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答复称,相关说法不实。

  

  经核查发现,截至12月13日12时,全国尚无省市发布过健康码作废的通知。

  接种新冠疫苗可申领补偿?

  假的!

  近日,有网帖称“接种新冠疫苗可在国家民政网站领取补偿”,并附网址链接和收款通知。然而,一旦有人不设防点击网帖链接,就会跳转到“缺心眼怎么治”等恶搞页面。

  

  实际上,网帖中所谓的“国家民政网站”根本不存在。通过民政部官方网站查询,“领取疫苗补偿款”的相关信息也不存在。网传消息纯属谣言。

  此外,所谓“补偿款”的谣言还出现了“一针能给18万”更加离谱的版本。造谣者还恶意嫁接了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的画面,妄图博眼球、赚流量。

  

  这里提醒广大网民,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转发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消息,及时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准确信息。

  喝酒防新冠、杀病毒?

  假的!

  近日,“喝酒能防新冠”“喝高度酒能杀灭病毒”等传言在网上流传,事实上,喝酒并不能预防新冠肺炎或杀灭新冠病毒,更没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新冠病毒侵犯的是呼吸道,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喝下去的酒精(乙醇)进入的是消化系统,酒精被人体摄入后主要在胃肠道中快速扩散并被吸收,吸收后的乙醇随血液流动到全身并在肝脏中完成主要的代谢(90%),仅2%-10%的乙醇通过尿液、汗液和呼吸排出体外,其中扩散至口腔或食管中的乙醇占比极低。

  通俗来说,喝下去的酒精在身体中很难接触到新冠病毒,或只有极少量酒精能与病毒接触。

  有人觉得,既然有少数酒精能与病毒接触,那么,喝很多酒或高度酒是不是可以增加杀灭病毒的概率呢?答案是不能。

  早在疫情初期,科学家就发现,70%-75%酒精可以有效杀灭新冠病毒,但这不代表“喝酒可以杀灭病毒”。因为喝下去的酒精浓度一般不可能达到70%;即使达到这个浓度,比如精馏伏特加(96%),体内杀菌和体外杀菌的机制也不一样,喝下去的酒会被胃酸等稀释,无法在体内起到杀灭病毒的效果。

  需要注意,医用酒精属于体外消毒用品,可用于灭菌消毒、皮肤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等,但人无法通过喝70%的酒精或注射酒精来消灭体内的病毒。

  “常州红十字会会长”“德国医生”

  都在分享防疫经验?

  不靠谱!

  近日,一条声称来自“常州红十字会会长”的通知传播很广。该通知称,将红糖、生姜、大葱白、大蒜等熬水喝,感染病毒的概率几乎为零。

  

  经核查发现,该截图早在2020年2月就已在网络传播,当时常州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就对外辟谣表示,该机构以及会长都没有发布过以上信息。

  而且,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没有证据证明生姜、大蒜能够预防新冠肺炎病毒。同样,益生菌、辣椒等食品也不能让人们免于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再比如,“德国医生”推荐的“盐水漱口法”同样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还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演绎”版本:有的是短视频主播“现身说法”,表示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家其他人都感染的情况下,也没有得病;还有的以“上海某社区居民”的口吻介绍,说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感染。

  但经核查,既找不到“德国医生”的具体身份信息,也没有官方对所谓“德式预防法”的介绍或认同。至于那些“现身说法”的普通人,同样无法确认身份,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他们从未感染过新冠肺炎病毒。

  并且,早在2020年1月22日,钟南山团队就公开辟谣“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冠”。当时,广一医院钟南山团队明确表示,盐水漱口有利于清洁口腔和咽喉,对于咽喉炎有帮助。但是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的部分在呼吸道,漱口没有办法清洁呼吸道。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提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

  关于健康码、核酸证明的

  新骗局出现了

  已经有人上当

  警惕!警惕!再警惕!

  以下多种“变异”类型请注意

  ↓↓↓

  套路1:

  谎称“快递被检测出阳性”

  诈骗分子伪冒快递客服打电话,谎称你的快递检测出了新冠阳性,已被销毁,但可以申请理赔。

  在你加了“客服”好友后,骗子向你发送虚假“官方网站”,并诱导填写个人支付信息,盗走你的资金。

  此时,还有一个大坑在等着你跳入。骗子以你的支付信用不足、理赔渠道未开通、赔款无法到账等为由,诱导你进行贷款,将钱转至诈骗分子账户,骗取钱款。

  套路2:

  谎称“健康码有异常”

  诈骗分子冒充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健康码存在异常,要求受害者迅速前往公安机关核查。

  受害者相信后,主动提出将电话转至“公安局”进行线上调查,随后“公安人员”称在核查行程时发现受害者有几笔异常经济交易,怀疑与一起洗钱案有关,要求受害者配合调查清查资金洗清嫌疑,进而骗取钱财。

  

  套路3:

  谎称“线上排查”

  诈骗分子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进行线上排查,要求受害者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应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

  

  套路4:

  假冒“核酸结果查询群”

  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渠道批量购买账号,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好友,再将受害者拉群。

  诈骗分子将受害者拉群后,会在群内发布刷单、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最终被做任务拿返利的诱惑落入刷单诈骗。

  

  套路5:

  谎称“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

  聊天群里出现“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加急最快半个小时”“家里也能做核酸检测”的信息,只要额外付费便能办到,都是骗钱的套路。

  

  

  套路6:

  谎称“领取居家隔离补贴”

  诈骗分子冒充公司人事、财务部门或通过邮箱向公司员工群发邮件,称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工资补贴,需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将受害者引流至“钓鱼网站”后将受害者的银行卡实施盗刷。

  套路7:

  推销所谓“特效药”

  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等,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推销,谎称有防疫“特效药”,诱导受害者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个人银行信息盗取银行余额。

  网络非法外之地

  我们要关注权威信息

  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同时也要警惕个人信息泄露及新骗局

  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坚决维护安全的网络环境!

  

  小伙伴们

  今天周六啦

  不要忘记青年大学习哦

  本期的学习主题是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快点击下方图片

  一起学习吧

  

  ▼识别图中二维码,云团团微信你值得拥有▼

  编? 辑丨初? ?二

  校? 审丨窜天猴

  编? 委丨茗

  来? 源丨云南共青团综合整理自羊城晚报、天目新闻、网信广东、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济南公安、济南时报、科普中国、中国网、上海网络辟谣、北京日报、广州卫健委、健康时报、青春山东、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

  投稿邮箱丨youthyn@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