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退烧药正确服用方法,妈妈要知道!
发烧临床上是指体温达摄氏38℃以上之现象,量测体温的工具跟方法都会影响温度判读的准确性。当耳温或肛温达38℃以上就可判定发烧,而口温37.5℃以上,或最外围的腋温37℃以上也可能是发烧。
人体许多部位虽可测体温,但有些微差距。其中,耳温与肛温接近人体核心体温,是最常用及准确的方式,但新生儿的因耳道比较小,耳温枪可能无法深入而影响测量结果,所以肛温是婴幼儿的首选。此外,测量腋温及口温时受外在影响的因素较多,温度偏差会比较大。
一般而言,发烧是由外来的感染引起,或体内细胞发炎所致。这些发炎反应会使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心,调高原本体温的设定点,而造成身体发烧。当调高体温设定点后,身体可以加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强化杀死病毒和细菌的能力,并可抑制其在体内生长与繁殖。所以发烧会引起身体不适,却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机制。
当发烧达摄氏38℃以上时,身体虽可加强免疫细胞的功能,但如果造成身体活力减低、食慾胃口变差时,就需要服用口服退烧药。退烧药每次服药间隔需4~6小时,原则上大约服药后1小时才会有退烧的作用。如果服用口服退烧药1~2小时后仍然没有退烧,且体温持续上升超过39℃以上,可再给予另一种口服退烧药物辅助退烧,而此时退烧药的作用是暂时缓解症状,并不是治疗疾病。因此必要时才可以服用,不可长期使用。如果使用药品期间,发烧的情形没有改善,请立即就医寻求帮助。
临床上使用的退烧药主要分为两种:
一、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类:如Panadol成分可以解热,但无抗发炎效果。
二、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s)类:如Ibuprophen或Diclofenac成分,可以解热及抗发炎。
不同种的退烧药若无医生或药师的指导,最好不要随意互相并用,以免造成危险。此外,若服用的退烧药为解热糖浆或悬浮液,使用前请记得先振摇均匀。以单一个退烧药水使用时,两次(acetaminophen)给药需间隔4-6小时、而(Ibuprophen)给药需间隔6-8小时,两个药水并用时两次给药至少要间隔三小时。
或许您会想知道我该何时使用退烧药呢?
一般来说发烧主要有发冷期、发热期、散热期等三阶段。
在发冷期会全身发抖、手脚冰冷,体温开始上升,但手脚冰冷甚至会发抖来产热,这时应保暖,不要利用冰枕等方式来降温,以免发冷时间延长更不舒服。此时的护理应以保暖为主,若有口渴现象,应补充温水。
在发热期会全身温热、呼吸心跳变快、头痛、倦怠等,全身逐渐温热,这时要多补充水分,并设法降温,一旦超过38.5°C且感到不舒服,可使用退烧药。但用药是减轻不适,不是要把体温降到正常范围,千万不要为了降温而大量服药,可能会导致药效过后,烧的更高及更快。此时应注意水分的补充及营养的摄取,可视病人状况给予退烧药或物理方式降温。建议在服用退烧药30分钟后,体温若持续高温时,再以物理方式辅助降温,减轻病人不适。
到散热期会流汗、体温稍降,会明显流汗,体温开始下滑,活动力也逐渐恢复,这时仍得多喝水,也该适当保暖,且应不时擦汗,并替换衣物。
一般而言,发烧很少超过41℃,不必担心会因为发烧烧坏脑袋而大量服用退烧药,但是当出现异常高温时,仍要尽快降温并送医救治。此时最有可能的是自体免疫疾病或细菌、病毒进入脑部,破坏脑部细胞造成脑膜炎、脑炎所导致的高烧。
若有不明发烧,不宜自行使用退烧药,应尽快就医,配合医生及药师指示服药,以免延误疾病治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