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力荐的连花清瘟,海外爆红!|中医药产业创新有多硬核?
4月14日,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发布公告,已收到国家药监局下发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中成药连花清瘟、血必净注射液正式确定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
这个消息令国人振奋,却也在预料之中。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近两千年来,中国先后发生352次重大流行疫病,最终都在中医药治疗下得到有效控制。中医药,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同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中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在全球,中国向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新加坡等分享中医药诊疗方案,美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匈牙利等多国中医药诊所的问诊人数大增,诊所的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更是销量翻番。
传承千年的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背后,是中国传统医药宝藏在新时代的再次发掘,更是现代中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见证。在小编今天分享的故事中,被列入“三药三方”的连花清瘟胶囊,正是一位传统中医在汲取中医药智慧、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产物。
4月2日,钟南山院士在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国际分享会再次向全球介绍连花清瘟
连花清瘟胶囊是以岭药业SARS期间研发的中药新药。3月23日,该药被列入国新办发布会推荐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三药三方”,被证实对轻症、普通型患者确切有效。3月25日,中欧抗疫交流会上,钟南山院士表示连花清瘟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明显效果:研究小组对284名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连花清瘟治愈率达到91.5%,轻症转重症的比例也明显降低。
目前,一盒的连花清瘟胶囊,国内零售价15元起,而在跨境电商ebay平台,国外的售价已被炒到了88.2元/盒,身价暴涨近6倍,且收货时间多要等待半个月甚至更久。
据连花清瘟胶囊生产厂家以岭药业公开的信息,除中国大陆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外,连花清瘟仅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莫桑比克、罗马尼亚、泰国6国注册获得上市批文。
随着连花清瘟胶囊的走红,以岭药业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称,预计一季度净利润为4.3亿元至4.6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0%至60%。为何这家民族企业能研发出这款“网红”抗疫中药?这张中国医药名片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中国智慧与企业精神?
一切要从创建以岭药业的中国工程院士吴以岭说起。
吴以岭,中医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以岭药业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创立络病学理论和脉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和提高心脑血管病等复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络病理论指导研发出10个专利新药,其中6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医保目录;先后获得5项国家科技奖,荣获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一个科研思考
如何让现代中药回归到理论、科研、临床“三位一体”
吴以岭出生于河北故城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十分有名的赤脚医生,所以他从小就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开始,吴以岭就能熟背方子、辨草药,到了13岁的时候就已经辨别200多种中草药了。
后来因为文革,吴以岭彻底告别了课堂,中断学业返乡随父亲行医,乡间行医生涯,让吴以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白天给父亲拎药箱的同时,晚上他更苦读中医典籍。就这样花了3年的时间,他就已经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等50多本中医经典典籍了。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报考河北医科大学(当时的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1978年,大学一年级的吴以岭成功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的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
在工作中,他渐渐发现,古代的中医就是一家既写理论的书也看病同时也开药店,他也有采药、制药,三者就是一体的。而到了现代,包括我们高校教育,包括医院、科研将“三位一体”给分别开了,大学的老师特别是搞基础的光教学不上临床。他认为,这个“三脱离”是不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两千年的中医不是这样走过来的。
自此,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他开始继续自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在钻研的络病理论研究。结合临床实践,他创建了络病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建立起了络病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络病证治,创立了指导心脑血管病变治疗的脉络学说。同时,他还将一些有效的处方变成药。
一次,他在给一名冠心病患者开具的方剂中加入了全蝎。谁知过了两天,病人慌慌张张地跑来问:“吴大夫,我把药吃错了,4服药的全蝎,我熬药时不小心全放进去了,全吃了,不会有事吧?”
看到病人慌张的神色,吴以岭连忙问道:“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病人说:“倒没什么,只是觉得原来胸闷和胸痛的感觉没有了。”吴以岭这才放了心,告诉病人继续吃剩下的药就可以。
继此,他初步拟定了一个治疗冠心病的处方,该方根据“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想法,用人参作为君药,又加入了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蝉蜕五种虫类药。这种曾一度被称为“五龙丹”的方药,即通心络胶囊。
为了验证疗效,吴以岭决定做临床实验验证。当时他的工资六十块零五毛,但是科研做一个实验要几千块钱,还要去做临床的实验。为此他前后借了六万块钱,自己做了300份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结果效果很好。这样的情况让吴以岭有了将通心络胶囊产业化的打算。
一份创业初心
让创新成果产业化,比做一个医生能救更多病人
吴以岭回忆当时的想法是——
“我算了一笔账,你说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假如你从30岁研究生毕业,你看病30年到60岁退休,能看多少病人?你每天什么事都不做,上下午都看病一天看40个,一个月就一千多病人,一年就一万多,你这一生也就看几十万病人。如果做成一个药,把你的经验变成一个药,广行大江南北国内外,它的这个社会效益,受益的人群就大多了。但是我坚信,创新成果应当产业化。”
虽然吴以岭一心想将“通心络”产业化,但无奈却无药厂愿意生产;港商虽愿意,但条件苛刻。不得已,吴以岭只能狠狠心开始自己创业生产。
1992年,吴以岭在石家庄开发区红旗大街61号成立了以岭医药(当时叫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此后,以岭药业得到了国家部委的立项,并争取到了宝贵的500万资金支持,并且有2000多家的经销商主动找上门,一时间通心络进入了全国500多家医院和药房。
很快,以络病理论指导新药研发进而产业化的创新之路得到了国家、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惠永正对吴以岭董事长的创业思路非常赞赏,欣然题词,“从中医理论着手,发展新药,并使之产业化、国际化,为开拓我国医药科研和产业作出新贡献。”至此,以岭药业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
2000年,吴以岭以振兴民族医药、打造百年企业为己任果断决定在高新区征地164亩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002年9月,新的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当年就通过国家GMP认证。
同时,2001年,吴以岭投入上亿资金,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以岭医院”,还投资了4000多万建立了药理实验室、中药生产、生物工程公司等在内的10家基地,除此之外,他还引进了200多位具有医学、药学的硕士、博士以此来扩大研究团队。如今,他已研制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
一种发展战略
研究创新不止步,才能老书开新花
“从创业之初我们就确定了‘继承创新,造福人类’的企业宗旨。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脚步逐渐加快,中医药企业要想老树开新花,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支撑以岭药业28年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络病理论的提出,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的面世,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晶。”作为总经理,吴相君透露了以岭药业的坚守与梦想。
如今的以岭药业的产品结构,主要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通心络胶囊为主的心脑血管药物,和以连花清瘟为主抗感冒药物。此外,公司还针对糖尿病、呼吸、等用药量大的疾病开发出了专利中成药。2018年全年,该公司营收48.15亿元,净利润5.9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以岭药业的研发投入一直比较高,《2018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中,以岭药业连续三年排名前五。连花清瘟正是这种重视研发的环境下,于非典期间研发出来的。
非典时期
2003年初,广东一些地方不明发热患者增多,并迅速呈蔓延之势。学医出身的以岭药业驻广东办事处负责人及时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总部。
当时,还没有明确这种病症是SARS,为确保销售人员不被感染,吴以岭根据有关病情描述,按照《伤寒杂病论》上记载的验方“麻杏石甘汤”以及明代吴又可《瘟疫论》中善用大黄的经验,又吸取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用银翘散治疗传染性热病的精华,开出了预防药方。
2003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接报第一例SARS病例。作为医卫界委员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吴以岭打电话回公司,紧急部署组织药理、毒理等各方面力量,全面启动新药研发工作。随后不久,连花清瘟胶囊进入抗SARS新药快速审批绿色通道。2004年5月,连花清瘟胶囊获准生产上市。
2009年,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为组长单位开展"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作用方面与奥司他韦没有差异,而在缓解流感症状,特别是退热和缓解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症状方面,连花清瘟胶囊优于奥司他韦,但是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来,连花清瘟胶囊仅是奥司他韦治疗费用的八分之一。
2011年7月28日,深交所大厅的钟声再一次敲响,经过20年的发展,以岭药业成为河北省第一家登陆国内A股市场的中药企业。
《人民日报》撰文评论:“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研发新产品,历经艰辛,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也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为打造民族品牌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以岭药业遵循中医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创新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学科规律, 借鉴现代高新技术以理论原创带动临床疗效新药研发,形成“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五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建立起以中医络病理论创新为指导的新药研发创新技术体系。
在整个新冠疫情期间,涌现出许多像以岭药业这样的中国企业,他们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实力,与全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战胜疫情展现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登录“抗击疫情·云上展厅”
文、编辑|罗曙辉
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河北日报、北京商报、腾讯网、人民日报、证券日报、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