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特效药为何难以研发出来?

  一转眼,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有3年时间了,然而,在当今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仍然研发不出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目前,现有治疗新冠肺炎的所有药物,包括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以及辉瑞公司生产的新冠口服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都只是“改善临床症状”,而不是“减少全因死亡率“,这就意味着这些药物都不是治疗新冠肺炎、杀死病毒的特效药。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300多万人确诊新冠肺炎,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达到658万人。自疫情爆发以来,人们都在期盼着能够早日研发出治疗新冠病毒的特效药,来抵御病毒对人体的攻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类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

  那么,为何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始终研发不出来呢?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内部,很难清除

  新冠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是一个独立的寄生代谢系统,侵入人体细胞后,就会成为人体细胞的一部分,它将遗传物质注入人体细胞,利用宿主的营养不断复制自己,复制成功后,成千上万的病毒继续感染新细胞,攻击人类各种器官,直到它们耗尽。

  由于病毒在人体细胞中复制,所以治疗过程中,药物很容易杀死主细胞,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多病毒复制所用的工具就来自于人体细胞,如核糖体,所以,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也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2、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突变,形成新的病毒,因此原来的药物和疫苗对其失去了效力。

  

  3、新冠病毒的靶点太少

  新冠病毒与细菌不同,细菌是一种完整的生物,它们在结构和新陈代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细菌因为结构复杂、靶点多,药物治疗也更好下手。例如青霉素,就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杀死它。

  因此,找到有效的抗生素对其他细菌很容易见效。而新冠病毒种类繁多,结构简单,共性较少,还经常变异,因此很难找到广谱抗病毒药物。现有药物只能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杀死病毒。

  4、药物研发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虽然有诸多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处于研发过程中,但他们都处于研究的不同阶段,有的只做了体外细胞实验,有的临床样本太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很多药物在人体外实验中有效,但并不能证明在人体内有效,必须通过临床实验验证。即使药物在个例临床观察中显示出效果,也并不代表该药在严密临床研究下被证明有效,可能还会有毒副作用。

  药物研发有着其自身的规律性,因此需要遵循科学程序,一款药物在真正应用于患者之前,需要经历从临床前研究到三期临床实验的漫长历程,平均耗时10年以上。

  5、“老药新用”是治疗新冠病毒的新思路,但也需要经历长期、大量的临床实验过程

  事实证明,面对新冠疫情,研发新药处于“远水难救近火”的状况,在此情况下,“老药新用”就成为了治疗新冠病毒的新思路。采取这种方法不需要从头开始做复杂的临床实验,尤其是一期二期,可直接进行三期扩大的临床实验,确认一些已有药物对治疗病毒的效果。

  

  例如,目前用于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瑞德西韦,就是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研发的,原计划用于治疗抑制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老药。除瑞德西韦外,用于抗疟疾的老药磷酸氯喹、治疗流感的药物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也已进入了临床实验。

  国产的阿兹夫定片,本来是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新冠肺炎爆发后,经大量科研人员的筛选,被证实为“有前途的新冠药物”。

  我国在新冠病毒药物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新冠医药申请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上,均位居世界第一,分别在全球专利申请中的占比达到了56%和70%。现已上市的治疗新冠药物有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口服药物阿兹夫定片。

  

  而且还有30余款新冠药物处于临床实验之中,这些药物有的属于老药新用,有的属于抑制剂或仿制药。相信随着研发工作的不断进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新冠药物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治疗过程中去。

  结语

  实际上,对于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鉴于目前的医学科技水平,研发新的治疗药物不是一件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的事情,对此,我们也应该予以充分的理解。

  另一方面,即便研发成功了特效药,但特效药的研制进度仍然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由此可见,人类要真正遏制并消灭新冠病毒,还有待于医疗科学水平的提高及生物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总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