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解封,却等来了通胀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最近通胀涨的有点脱轨,

  从杭州到三亚、北京、石家庄的机票从元旦开始就奔4位数去了;

  杭州《阿凡达》提前点映的票都是两百以上,最贵的竟然要卖354一张;

  这是要把最近五年的钱一次性赚回来吗?

  国人有个毛病,啥都“囤”,往好了说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没人03年屯的盐,如今还没吃完。

  这几天又在各个平台疯狂囤药,晒药,往嘴里塞抗生素,把整个超市都快搬空了。

  还没人怕阳一天吃了八种药造成肝损伤进ICU。

  连花清瘟从12块5升到100;

  抗原试剂从3块升到30;

  N95防护口罩,从29块9升到了199。

  放宽后14亿人最紧要的药物和医疗军用物资,一夜之间6倍、8倍、10倍地涨。

  而11月的CPI,也是居民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同比涨幅只有1.6%!

  经常听到没人说你以为我是吓大的?说真的许多人还真是被吓大的。

  拿布洛芬来说,这药其实一板子就足够了,买多了全是浪费。

  你可能不知道,原料主要来自于中国,一半以上产能在新华制药。新华制药年产能超过8000吨,出口超过3000吨。

  8000吨相当于33亿人止痛药的量。

  是这么大的供应量,硬生生被囤提价了。

  并且这一次如果没有强令严查,价格回稳可能不会是一两天的事。

  因为供应链和物流配送链掉链子了。

  突然放宽,小洋人激增,生产端和配送端都是人员劳动密集型产业,供应效率和物流配送效率都会大大降低。

  而此时此刻,需求却突然爆发。

  于是就出现了药物和军用物资被挤兑的情形。

  如今,就连中国医药企业前五名的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都药慌了。

  原材料、生产商、物流配送物流、超市,整个供应链都在承压。

  这几天有一帮囤药的人被我骂上了热搜。

  这帮人在APP某书上,教人用APP定位改到一些偏远的边疆小镇,农村,疯狂买那些还有库存的药房的止痛药,买了药后让送餐员给他们发快递。

  用此种方法更换多个帐号大量囤积小洋人所需的药物,

  一个帐号几十盒,上百盒的抢购。

  连治腹泻脱水的蒙脱石散都薅掉,简直不留活路。

  目前已经买空许多边疆小镇。

  广西的百色、防城港、龙州、来宾、灵山、乌鲁木齐、云南等无一幸免。

  服了,我从南宁、昆明囤还不够吗?连边疆小镇、农村都要抢!

  不要说许多农村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了,

  最近四年,为了防止偷渡,边疆小镇一封是一年。

  我在隔离,他们是在玩命。

  如今放宽了,在那种地方把必须的药物都抢走,

  会死人的好吗?

  我为什么气愤,

  如今此种供应链和物流配送链低效的情形,这些地方的药物和军用物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送到。

  当大城市都紧缺的时候,此时边疆小镇、贫困山区,很可能三个月两个月拿不到药。

  接下来我面临的还不只是药物价格上涨,

  而是蔬菜、食品这类生活必需品的漫天提价。

  说实话,放宽的很突然,半个月前,许多城市还处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

  突然放宽了,别说我的免疫力需要适应,供应链供应链也需要时间复原。

  参考2020年的武汉和2022年的上海

  放宽后4个月,货运才恢复正常至疫前水准;消费业、服务业和客运至今仍未恢复正常至疫前水准。

  这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住宿餐饮行业,要从下滑7成的低谷回升,2020年武汉放宽3个月后,全市5万多家餐厅中,只有13%恢复正常堂食、45%恢复正常送餐。

  这四年,许多产业一时无法回到2020年之前,因为产业供应链已经大规模削减。

  以餐饮为例,根据数据表面,

  疫情前我国餐饮店面约1000万家店,2020年为879万家店,2021年再次下降为863万家店。

  餐饮店面削减近14%,相应地原材料供应、食品加工商供应,整个餐饮行业供应链都在削减。

  如今的问题偏偏是这个节骨眼放宽了。

  新年前放宽,是要让我消费一把

  4年没回来的,都回来;

  4年没走亲访友的,串门去;

  4年没聚会叙旧的,聚起来。

  总之今年新年,消费我得带起来。

  我已经一年半没见父母了。

  很想很想家!

  许多在外的游子应该跟我是一样的心情。

  今年,必须回来!

  最近四年春运的客流量只有19年的三分之一,

  今年,在4年的思想之情和放宽后对家人的惦念之下,

  很可能会恢复正常到四年前的新年客流量,

  直接暴增三分之二的量。

  今年新年,亿阳迁徙不是一句玩笑话。

  以往新年通胀上涨10%-20%很正常。

  今年,大概率会是一个超越以往的通胀大涨之年。

  人员流动量大规模增加,走亲访友、聚会玩乐,新年消费需求大增。

  突然放宽和爆发式的新年消费会把供应链直接干趴下。

  除了上面提到的供应链的削减和待复原、甚至中断。

  突然放宽的快速病毒感染,直接导致劳力大量紧缺。

  生活军用物资和服务类的供应链都是人员劳动密集型行业。

  根据同花顺的推演,全国80%的省市都将在1月份沦陷。

  1月,是这么酸爽、

  新年消费大增却赶上了劳力紧缺和供应链复原。

  提价,在劫难逃!

  在价格上涨的因素中,

  排名第一的是需求增长,占比40.7%。

  第二是供应链中断、占比32.3%。

  这两大因素合计占比73%,对价格上涨起了决定性作用。

  1月,两大因素相撞。

  大概率会爆发“结构性通胀”。

  核心生活物资,例如鸡鸭鱼肉、水果等要狠狠提价了。

  不过,我要问我2023年是不是大通胀之年。

  我老实回答:不确定。

  有两种假设

  第一种,病原体不断突变、供应链难以复原到疫前水准

  病原体可能会突变,不断传染,或者供应链无法复原到疫情前的水准。

  此种情形劳力紧缺和军用物资提价会一直存在,那么生活必需品以及必须型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如水果、打车出行、快递物流此种,很可能会提价。

  结构性通胀的情形也就很难改变。

  第二种,大规模病毒感染后下降

  一旦趁着新年大规模病毒感染后,病原体乖巧了也不突变毒性也变弱了,对工作、生活影响越来越小的话。

  劳力充足、供应链复原、物流配送链通畅,

  如果是此种情形,企业主们,我得被卷死。

  毕竟疲软、内需也还不太行。

  没人说,YQ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坎,总要付出点代价才能最近。

  通胀又何尝不是经济运行的坎,不是老百姓的坎,不是社会发展的坎。

  也要没人、有企业、有国家付出代价。

  病原体再轻,也是传染病,也有0.01%的死亡率。

  通胀再小,通胀也要涨,也会影响许多普通人。

  2022年最后一个月了,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

  即使生活苦中带甜,大家也能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