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是以逐利为第一目标?阿里为什么要发布全球首份“公益财报”
也就说,在这种新经济形态下,企业与社会利益基本天然一致,盈利与公益并行不悖,这才是阿里有底气把公益设定为企业重要生存目标的关键。事实上,不止阿里,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平台经济体都有这样的发展趋势,比如Facebook、谷歌等,只不过马云和阿里巴巴对这种大趋势看得更透彻。
对于媒体来说,每到财报季就眼花缭乱,太多公司业绩令人应接不暇,而阿里巴巴这次又添乱了一把,头天刚发布一季度财报,第二天(5月16日)就发布了首份阿里巴巴经济体“公益财报”。
所谓公益财报,顾名思义也就是把上一个阶段做公益的成绩汇总起来对外披露,并于机构的名义担保其权威性。这其实并不难理解,但迄今为止,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这么干过,按照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在公益财报现场的说法,“我们发布了阿里第一份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甚至全球唯一一家由企业发出的公益财报。”
没有企业会发公益财报,但阿里这么做了。公益财报的发布,集中体现了阿里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体现了阿里独特的价值观。公益财报的发布,也使外界有了一个观察阿里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新的主线。
按照一般理解,所谓企业,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也就是说,逐利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与首要目标,但随着阿里公益财报的发布,公益正在变成与盈利相并重的企业目标,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互联网崛起之后新经济模式对传统企业形式造成的巨大变革。
基于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看阿里公益财报的发布。首先,阿里将财报和公益财报同时发布,这是其企业性质决定的。传统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主要对股东负责,公益与社会责任为辅。但在互联网时代,平台经济出现之后,却有阿里这样的社会型企业集体崛起,使得公益有可能成为与盈利并行的企业重要目标,公益不再是锦上添花,也不再是单纯的输血行为,而变成企业存在的必须。
这在阿里巴巴表现的非常明显。现在马云很少再把阿里巴巴称作一家企业,而是叫做“阿里巴巴经济体”。从狭义讲,阿里巴巴作为上市公司,其实体仍旧存在,包括阿里巴巴的十万员工,但从广义讲,阿里巴巴又意味着数以亿计的经济体伙伴,包括淘宝天猫卖家、十亿消费者、物流配送、工厂品牌......这是一个庞大的共生共存的生态,阿里巴巴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在生态中盈利,而是服务好生态,与生态共同发展,盈利则自然的成为一种生态繁荣的副产品。论其本质,实际上与国家社会存在的意义很相似。
也就说,在这种新经济形态下,企业与社会利益基本天然一致,盈利与公益并行不悖,这才是阿里有底气把公益设定为企业重要生存目标的关键。事实上,不止阿里,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平台经济体都有这样的发展趋势,比如Facebook、谷歌等,只不过马云和阿里巴巴对这种大趋势看得更透彻。
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马云为什么会东奔西走推动公益,推动全球贸易,为什么常把“家国情怀”放在口头,这是因为他做的这些事情都在根本上有利于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而非不务正业。
阿里非常明白,只有成为一家真正社会有用的企业,对社会有价值的企业,对社会有温度的企业,才能走得更久。
其次,阿里巴巴对公益和社会的重视,可以从阿里巴巴最初的基因中找到,做公益是阿里巴巴的初心。
这从阿里巴巴一路走来的创业史就可以看到,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业乃至世界互联网业,马云都是少有的文科生创始人。他之所以能够在早期把18人凝聚起来,并在创业过程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同行,从而把阿里巴巴建设成世界最大互联网经济体,与他一直所具有和提倡的理想主义情怀密切相关。
阿里的成长不是靠“苟富贵,勿相忘”,而是从很早就有社会化、公益化的愿景,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最著名的愿景就是带有明显的利他性、公益性,这种基因不但导致在阿里巴巴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诞生出了扎根于阿里巴巴商业模式中的公益宝贝、魔豆妈妈等公益产品,也在事实上左右着阿里各项业务的产生。在阿里巴巴,一家企业能够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是其业务发展核心,从阿里巴巴到淘宝、支付宝、阿里云、菜鸟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是拍脑袋产生的,而是在思考如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对未来进行布局的结果。
所以马云会说,“阿里巴巴第一天就把公益放进商业模式里,做的每一项业务必须带着商业的手法,公益的心态。我们到目前为止推出的任何一个商业项目都有强大的公益性在里面。”
第三,公益在阿里巴巴变得越来越重要,也与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不断进化有关系。当阿里巴巴变成世界级企业,变得越来越庞大,变得越来越富有,如何保持团队不懈的斗志与奋斗精神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很多企业在上市后滋生了大企业病,员工个个成为千万百万富翁的同时也丧失了进取精神。阿里要避免这些现象发生,就要为企业设立更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而在阿里,结合其固有基因,公益就成为一个自然而言的选项。
所以外界就在阿里看到,这家公司从上到马云下到扫地大妈,是全员做公益。到2015年,马云发公开信,提出阿里员工每人每年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的倡议,在马云看来,参与公益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可以激发员工的善心、培养爱商。员工有了爱心,做出来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才能带有爱心和温度。这使得公益几乎相当于被写入了员工KPI,3小时公益也成为阿里巴巴文化基因。
根据公益财报,上个财年,阿里巴巴员工公益时累计达到26.9万小时,员工公益足迹分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合伙人平均公益时12.85小时,马云个人公益时更是高达74.5小时。为了鼓励员工用创新手法做公益,阿里巴巴每年还会举办“橙点公益榜”,对员工公益项目进行评选。3年来,累计已收到申报项目上百个。
2019年3月29日,阿里巴巴还宣布成立阿里巴巴经济体技术公益委员会,号召全体工程师带着自己的技术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上个财年,阿里技术人总公益时累计达10万小时。
马云退休以后,也将把公益作为个人工作重心。
阿里巴巴这样的经济体开始发布公益财报,开始以公益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对社会公益的改写将是巨大的。它带动了一种新的公益方式,即“公益心态,商业手法”,把公益与商业与互联网的力量紧密结合,从而产生最大的效果。
也就是说,虽然在精神上阿里提倡情怀,但在在操作和执行上却要尽可能加入更多的商业思路,以实现效率上的最大化。
从公益财报可以看出,在整个阿里巴巴经济体,在淘宝、支付宝、闲鱼、饿了么、菜鸟、高德等阿里系平台,都有公益产出存在。目前,阿里巴巴公益和支付宝公益两大平台,平均单笔捐赠额只有0.13元,通过公益宝贝实现的捐赠,单笔捐赠最低只有2分钱,但集合起来,整个2019财年为公益机构筹款达12.7亿元。两大平台总捐赠笔数超过300亿笔,仅上个财年就产生直接捐赠91亿笔,带动参与捐赠人数超4.4亿。
除了直接捐赠,阿里公益还重点投入到扶贫与环境保护两大两大领域。2017年年底,阿里巴巴宣布投入百亿设立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并每半年向社会公布脱贫工作进度。脱贫要授人以渔。阿里巴巴认为,致富是企业的责任,并构建出了一套可参与、可借鉴、可持续的脱贫模式,明确了教育、健康、女性、生态、电商五大脱贫方向,并推出一系列落地项目。
而环保投入的更早,2011年,阿里巴巴集团就成立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重点资助环境保护和环保类公益组织。上个财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累计投入资金2.52亿,在389个城市开展了水环境保护行动,守护了1312条河流。通过环境公益诉讼,撬动超过3亿元的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各类线上线下自然教育活动触达公众累计达3500万人次。
阿里巴巴经济体内包括菜鸟、饿了么、盒马、阿里云、闲鱼、钉钉等多个业务也用各自的方式助力绿色星球建设,并探索出了一套覆盖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绿色教育、绿色办公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链条。
围绕阿里巴巴经济体,一个由数亿用户、上千万商家、过千家公益机构,以及阿里生态各方参与其中的公益生态已经形成。
随着影响力与渗透力越来越大,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改变世界的能力正在逐日增强,而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希望越来越多的平台型企业能参与到公益财报的发布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