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还是放开?关于当下疫情的一些思考
这段时间,网上关于是否应该放松疫情管控辩论得很厉害,但无论是“封控派”还是“解封派”,对于既能控制住病毒传播又能放松管控,谁也没有提出最终的解决办法。
新冠肺炎本身就是传染病的一种,对待传染病,无论是基于曾经的经验还是现有的医学水平,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严防,要么躺平,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我们现在严防,说明我们还有能力严防,总体上还能防得住。但是欧美国家基本是躺平了。
西方为什么躺平?原因归结起来无非三点:
第一、病毒刚传播的时候,西方政客没有对公众说实话,致使很多民众包括现在都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感冒;
第二、病毒大面积传播之后,西方国家无法调动现有资源进行控制,医疗资源被严重挤兑,随着病毒不断变异,只能放弃抵抗;
第三、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让政治决策向选票让位,政府为了迎合所谓的民意,对于病毒的危害性到底多大闭口不谈。
三点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民众认为只是一场普通病毒,戴口罩反而是侵犯人权,自己拿命不当命,结果就算交代了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而决策者也乐见其成,这样既不用承担民意压力,又能缓解新冠对于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在表面上,躺平之后的结果就是不用再背着抗疫这座大山负重前行。
老天似乎也很帮忙,虽然不少西方国家的日增还是几万到十几万,但是死亡率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这无形中又给躺平增加了新的依据。
但是西方的躺平并非抗疫的胜利,疫情会不会卷土重来,不知道,接下来的变异会不会把致死率重新提高,也不知道,最关键的是,已经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是否积累了足够的抗体应对接下来的数次变异,我们还是不知道。
接种疫苗这种人为的干预基本上是宣告失败了,无论哪个国家的疫苗,都没能有效防住奥密克戎新变种,口服药也失败了,西药不说,中药效果也不明显。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找不到答案的当下,我们该怎么办?西方选择不知道,当然它们也不想知道,资本主义国家嘛,人永远是第二位的。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当下的动态清零起码能把病毒传播遏制在可控范围内,所以我们还在做。
不过,这样做的代价也相当巨大,就是整个社会的运转都要围绕疫情转,每一个新增病例的背后,都是一群人要跟着停下来,一片地方要被封起来。
如果说2020年武汉的那次封城是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那么现在民间更多是对地方政府层层加码防控和鲁莽一刀切的不满意。
其实有这种情绪也很正常。
首先,武汉的那次封城源于病毒刚起的时候,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感染,并造成了大量死亡病例,公众对于这种突入袭来的病毒毫无心理准备,所以,在紧张和恐惧之下很容易拧成一股绳,只要是能战胜病毒,牺牲再大,也能忍受。
其次,武汉封城期间正值春节,封控与假期有所重叠,所以对经济和家庭生活的冲击较小,在范围上,这种封控模式也未扩散到全国范围,所以在社会面造成的影响也不大。
最后,距离新冠疫情最近的一次疫情冲击还是2003年的非典,而非典在全国持续的范围并不长,所以公众对此次疫情的持续时间是有一个预期的。
三者叠加,当所有医疗队撤出武汉,当时公众的普遍心态是这次疫情基本尘埃落定,中国的防疫大功告成。
然而,后面的剧情就偏离了走向。
我们没想到疫情在国外愈演愈烈,病毒不断变异,最终演变为传播性极强的奥密克戎病毒,而这种病毒的突防速度用之前的防疫手段根本不管用。
而且我们防了一年,还有第二年、第三年,如今又到了年关,今年会不会还是就地过年,现在都还是未知数,如果第一年还是信心满满,那么在病毒面前,如今在公众中弥漫着一种失败主义情绪。
曾经的希望有多大,现在的失望就有多强烈。
在这种情绪下,无论地方政府怎么做,都会被挑刺,都会被指责。
如果这种情绪再被西方刻意营造出的你看我们躺平之后,日子过得多快乐的氛围一渲染,这种不满情绪便会不断放大。
回到疫情防控上来,就像科学家不是神仙,研制不出能够一举攻克病毒的疫苗一样,地方政府也很难既防住病毒,又把经济和社会生活一下子拉到正常轨道上来。
无论上海封控80多天还是乌鲁木齐封控100多天,实际上都是权衡利弊之后的最优解,因为这种封控无论是对民众生活还是国家经济造成的冲击都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不会出此下策。
这里面最难的在于病毒溯源问题。
我们可以用大数据追踪每个个体的行踪,但是我们不可能追踪到每个病毒的行踪,也就不可能找到零号病人,所以只能采用最笨的办法,把“羊人”接触过的人和地方都排查一遍。
怎么排查,就是做核酸,但是核酸结果能有多准?首先多数全民核酸点基本都是社区工作者或者志愿者在做,穿个不透气的防护服一闷就是一天,再加上天天就重复那套动作,张嘴、捅喉咙,每个人的手法还不一样,到底能不能采到样本,这本身就是一个概率上的事。
既然溯源做不到精准,核酸采样又是个概率上的事,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断做核酸,直到做到全是阴性,虽然很笨,但也是当下最简单最经济的做法了。
虽然招致怨言,但能保全人命。
不管一刀切也好,还是层层加码也罢,你说地方政府怕担责还是存在官僚主义,但出发点还是尊重生命的。
很多得过新冠的人都有过劫后余生的经历,发烧发到39度,连续几天,实话说,成年人发烧感冒39度,别说几天,就是一天那都相当难受,基本上就是生不如死的感觉。
懂点医学常识的也知道,发烧的时候人相当虚弱,如果此时身体还有其他基础性疾病,那么能不能挺过去,完全就看各人的免疫系统强不强了,不强,那就见阎王了。至于说死亡率,
虽然新冠死亡率很低,但真的落到自己头上了,凭什么就不是你呢?
即使痊愈了,回到单位上班,单位敢不敢用,又是个问题,笔者身边有得过新冠的朋友,回到单位之后,拿了一笔遣散费,直接回家了。单位也不是绝情,得过新冠的人,谁能保证不得第二次,如果把全单位都感染了,那这个损失谁来承担。
更何况那些因为新冠后遗症而永久无法回到工作岗位的人,那真的更惨,虽然媒体报道的不多,但不代表没有,对于我们这些病毒魔爪下的幸运儿,谁能保证这次走运,下次继续走运呢?
如果拿后半生的不幸和当前的逆境比起来,孰轻孰重,应该大家还是清楚的。
但这不代表当前地方政府的防疫政策一点问题没有。
前些日子,山东的菜农就因为疫情交通管制,外地收菜的批发商进不来,导致几百亩的芹菜只能白白扔掉。农民辛苦劳作,只盼望着丰收粮食作物能卖个好价钱,可能也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下,全没了。
同样困难的还有城市里被封控的打工人,有的地方一封就是十几天几十天,但是家庭开支没有减少,房贷车贷、小孩上学费用、老人看病费用,都要出门去挣,企业不会因为你疫情封在家就少发你工资,银行也不会因为疫情就把贷款免除,房东不会少收房租,辅导班也不会少收补课费。
以上也是当下多数人焦虑之所在。虽然封控在家减少了感染病毒的概率,但是没有收入这个日子照样过不下去。
就算菜是政府发的,这又能有多大缓解呢?不是每个人都是公务员,不是每个人都有铁饭碗,也不是每个人在家也能按时每月拿到工资。
虽然这是疫情导致,但也反映出当下社会保障的不足,即面对长期性、社会性的灾害时,我们如何才能有效面对?如何救助因不可抗力失业、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
疫情给我们上了一课,即使疫情明年就结束,后面我们怎么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现在是新冠病毒,那以后万一还有什么病毒呢,总不能都指望像非典那样来去匆匆吧?
既然新冠病毒把一些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都逼了出来,那我们就不能就疫情谈疫情,而是要直面矛盾。
除了前面谈的社会保障机制外,还有比如公务员的铁饭碗问题、企事业单位退休金不平衡问题、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改善问题,包括这次发生在乌鲁木齐火灾牵涉的老旧小区改造问题。
虽然表面上公众的不安都是因为疫情,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的封控。但心底的不安是有一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还没有解决,国家在负重前行,民众也在负重前行。老百姓希望决策者能体察到我们的真实困难。
如果说疫情是危机,那么危险我们不怕,机遇也要把握住,就是不断改革,解决问题,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
说句迷信的话,疫情能不能结束有时候要看老天的安排,我们只能说事在人为,尽力争取。但是民众关心的生活问题,如果看到就当看不到,能解决而不去解决或者怕麻烦不想办法去回应去解决,那就是失责。
越是困难,就越需要上下都保持信心,作为具体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就越需要给民众以信心以希望。
当年,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论持久战》驳斥了速胜论和速败论两种观点,为全民族点燃了最后胜利的希望。
如今,在这场与病毒的战争中,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国家也不是全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但也不必过于看低自己,认为当下抗疫前途无望。保持希望,不断改革自己,才能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躺平的改革道路。
也许新冠病毒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一块磨刀石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