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普】“大灾之后有大疫”,疫从何来?
最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河南郑州的暴雨水灾
南京江宁区禄口的新冠疫情
上海/浙江的台风“烟花”突袭
无一不牵挂全国人民的心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管理的现阶段,受灾地区郑州更面临了新冠防疫和水灾防疫的双重压力,又该如何应对?
01
古话常说“大灾之后有大疫”,疫从何来?
洪涝水灾过后,由于灾区原有的居住条件被破坏,受灾人群迁移,公共卫生设施破坏导致卫生条件变差,受灾导致食物及饮水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灾民个体精神问题及免疫力降低等原因,容易引发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详细见下表:
灾害造成的破坏
导致不良结果和引发的传染病
饮水系统被破坏
卫生安全的饮用水缺乏,水源被污染,易引起如菌痢、肝炎、霍乱、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
食物短缺,储存环境恶劣
食物短缺、被污染、腐败变质等,引发霍乱、菌痢、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
燃料短缺
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导致肠道传染病发生和蔓延。
自然水体污染
引起经水传播疾病(如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的流行。
原有居住条件破坏
人群如被迫露宿,易被蚊虫等的吸血昆虫侵袭,使疟疾、登革热、乙脑等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发病可能性增加;如聚集安置,人群拥挤情况下,容易引发红眼病、肝炎等接触性传染病,以及流感、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
生态环境改变
积水和污物垃圾造成大量的蚊蝇滋生,易引起虫媒传播疾病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家鼠、野鼠的混杂接触,大量繁殖,更易造成一些(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型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
公共卫生设施被破坏
环境恶化,粪便、垃圾、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置,增加接触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医疗卫生设施的破坏,医疗保健缺失,极易导致感冒、腹泻、中暑、红眼病及其他皮肤病的发生。
02
水灾过后的防疫工作如何开展?
水灾前期抢险救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第一要务。灾后灾区的防疫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防疫工作如何开展?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上海市第一支疾控系统防疫队总结出的“一问二看三查四处理”的防疫工作方法,仍然很实用。
一问:问灾民的吃住情况和粪便处理;
二看:看灾民的居住环境和当地灾情;
三查:查灾区当地人群的疫情(如腹泻、呕吐、咳嗽、发热、皮疹等感染症状)发生情况,病媒生物孳生地情况,厕所管理情况,以及饮用水水源是否被污染及其污染情况。
四处理:对需要开展消毒、杀虫的环境进行消杀处置,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加强粪便和垃圾管理,做好健康教育。
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
可以按照以下10个标准开展防病工作
项 目
规范要求
组织队伍
有防病组织、各项工作均有专人负责,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自查制度。
饮水卫生
(1)集中供水:有专人负责饮水处理和消毒,消毒符合要求并有相关消毒记录;
(2)分散供水:水源清洁,周围50米内无厕所等污染源,灾民不直接饮用生水(瓶装水除外),要消毒处理,煮沸饮用。
食品卫生
每餐食物以人定量现烧现食,不吃未经回锅烧过的熟食,不进食未经重新烧过的隔顿饭菜,不吃变质食品。
粪便管理
每个灾民居住点有固定或临时厕所,厕所距离灾民居住点20米以上,每天定时有人清洁,厕所干净无刺鼻气味,粪便无外溢,无苍蝇孳生,每视野可见苍蝇不超过5只,灾民居住点附近无随地粪便。
垃圾管理
灾民居住点有专人负责垃圾管理,定时收集垃圾,无明显可见散在垃圾。
动物管理
动物圈养,灾民居住点附近无动物尸体。
居住卫生
有专人负责组织实施灾民居住点的环境卫生,90%以上的居民知晓居住场所通风、勤晒衣被、饭前便后要洗手等防病知识。
消毒要求
有专人负责灾民的消毒工作,重点指导饮水、饮食及传染病的相关消毒工作,饮水及公用餐饮用具消毒符合要求。
除害要求
有专人负责组织实施灾民居住点的灭鼠杀虫工作,每天定时巡视,对蚊蝇孳生地及时处理,每视野苍蝇不超过5只,蚊虫每帐篷不超过2只。
传染病报告
有专人负责灾民的传染病疫情的收集和报告工作,每天定时收集责任范围内出现的发热、腹泻、皮疹、呕吐、咳嗽、结膜炎等症状人数并及时报告。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原标题:《【防疫科普】“大灾之后有大疫”,疫从何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