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农村“发烧者”

  一

  今天一早,收到了在老家人民医院工作的表弟的信息,他说:

  “哥,我阳了。”

  本以为医院应该是防护最好的地方,“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应该非常小。而且,这是在十八线小县城,并不像大城市那样人员密集,人口流动性那么大,没想到他这么快就“中招了”。

  “院里一大半都阳了,没办法,阳了还得上岗。”

  表弟的语气间,透露出无奈和虚弱,这是他发烧的第二天,昨天晚上体温一度高到接近40度,今天早上还是爬起来继续上班。

  “发烧的太多了,忙不过来了。”

  这是发生在我的老家,豫东平原上的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县城里的人民医院里的事。

  我也询问了在老家的其他亲戚,有的人正在发烧,有的人正在等待发烧

  发热门诊、诊所,到处都是前来输液、看病的发热患者。

  

  在老家,很多人并没有抗原,甚至不知道抗原是什么。对待发烧最常见的处理办法,除了在家吃药,就是到诊所输液。

  我表弟说:

  专家一直说今年是暖冬暖冬,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是“暖冬”了。

  人民群众用自己的体温,给这个并未通暖气的县城带来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这是这个县疫情防控放开后的,第十天。

  二

  我的老家是个比较贫困的县。

  人口多,耕地少,大部分劳力都外出打工谋活路。

  考上大学的人,也不愿意再回到那里,大多都在城市里安了家。

  我们那个村,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年轻男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构成了村里的“常住人口”。

  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他们就去村里或镇上的诊所,卫生院开点药或者输液。

  我联系了三个分别生活在老家县城、村里的亲友。三个家庭,有两个家庭出现发烧病人。

  据其中一位朋友描述:

  诊所里挤满了人,都是打针退烧的。

  这次放开之后,医疗资源相对充足、意识相对较好的城市都出现各种挤兑,农村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防护意识薄弱。

  在农村,普遍防护意识较差,特别是很多老年人,出门根本不戴口罩。逢集赶会,对病毒的扩散形成了有利条件。

  2、卫生条件差,医疗资源缺乏。

  在很多农村地区,消杀、隔离等措施大多都没有,口罩重复使用率很高。甚至,一些人为了节省,口罩还能洗洗再用。

  3、买药难,吃药难。

  相当多的老年人不会使用网购,只能靠线下实体店购买,容易出现挤兑和交叉感染。而且,他们的医学常识非常有限,乱服药,重复吃药的现象常见。

  “发烧”开始在广大的农村蔓延,即将到来的春节,或许是农村感染高峰的到来。

  只是,与城市不同的是,农村的人口构成,或许更难抵抗这来势汹汹的冲击波。

  三

  鲁迅先生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

  然而,大家都没想到,人性竟然会恶到如此地步。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现在出现买不到药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人为造成的。

  大家恐慌、焦虑、害怕祸临己身而又无药可治,都可以理解。

  但是,有些人却通过某团等APP修改定位,去一些广西、云南、新疆等偏远的农村、乡村去“抢药”,给这些本来并未出现疫情、甚至没有出现医疗挤兑的地区,带去了“买不到药”的隐患。

  甚至,他们还在社交平台上开教程,怂恿更多的人去“抢药”。如果当地的“骑手”不同意,就以差评去威胁他们。

  

  很多农村地区的药被“抢购一空”。

  随着感染峰值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农村“发烧者”发出求助。

  

  这背后还有更多的无法发声的感染者以及,平时都少有人问津的鳏寡孤独。

  一些民间的公益组织,开始发起倡议,“城乡退烧药互助”行动,呼吁为农村地区捐赠药物,呼吁缺位的管理部门,能担起来自己的角色。

  农村“发烧者”开始受到了关注。

  四

  在日渐坍塌的农村,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也会亡于斯。

  舆论场上,农村的这部分群体是“失语者”,他们的存在感极低。他们有没有发烧,他们什么时候阳,他们有没有退烧药吃,他们会不会死,很少有人会去关心。

  每年冬天,农村都会有很多老人去世。或是因为寒冷,或是因为疾病,或是人生路不好走不愿再走下去。

  这个发烧蔓延的冬天,格外“温暖”,大概不会再有人因为寒冷而死去。

  他们很脆弱,却又很倔强。

  他们很沉默,却又很茁壮。

  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在广袤的农村,他们像庄稼一样,经冬历霜,一茬又一茬从地里长出来。

  最终,他们会燃烧尽最后一根骨头,去烧出来一个新的春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