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讲座刷屏!新冠病毒“北强南弱”?越晚“阳”症状越轻?最新解读来了
12月15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系统分析了全国范围第二波奥密克戎疫情的特点,介绍了奥密克戎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以及在大学教学环境中如何让学生加强个人防护。
同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
钟南山回应多个热议话题
1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走进中山大学,带来《新冠(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的科普讲座。
奥密克戎病死率已经接近0.1%
“当前全国范围内遭遇了第二波奥密克戎疫情,特点是传播性强。”钟南山说,回顾新冠疫情三年,在奥密克戎毒株出现前,我国累计感染新冠人数在10万人左右,病死率(死亡/确诊人数)为4.65%。奥密克戎进入中国后,截至2022年12月6日,全国累计确诊人数约25万,累计感染人数近170万人,病死率(死亡/确诊人数)为0.24%。0.24%是包含了早期的数据,最近已经接近0.1%。
钟南山认为,奥密克戎在不断变异,传播力越来越强,但致病性大大减弱。在早期,感染部位有上呼吸道、气道和肺部,但经过两年变异后,奥密克戎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
从全国趋势看,奥密克戎感染后,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明显上升。对此,钟南山表示,突发性急性传染病,假如没有症状的话,应该说不算病。他分析了今年9月份以来,国内广州、北京、重庆、郑州等城市的疫情情况,认为新冠疫情的病死率接近流感。
毒株不存在“北强南弱”
针对最近社会上流行的新冠病毒“北强南弱”说法,钟南山说,广州、重庆等地主要是BA.5.2,北京、保定等地主要是BF.7,BF.7是在BA.5.2基础上的突变株,总体来看,两种毒株没有明显差异。“什么地方毒株比较弱,什么地方比较强,恐怕没有根据,只是从个例里发现有这样的情况。”
感染奥密克戎不可怕,绝大多数7至10天可完全恢复
钟南山表示,青年人感染新冠后的重症率很低,若感染后自我健康监测未出现预警症状,则可继续居家隔离,把更多的发热门诊和急诊就诊资源释放给更加需要的老年患者。
“但若自我健康监测后出现了可疑的预警症状,仍然需要及时就近就诊。”钟南山说,在疫情高峰期间,与老人同住者也应当接种疫苗和加强针,自觉减少非必要外出和聚集,外出时做好自我防护,避免感染。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及时进行抗原自测,若出现阳性,应自我隔离(单间),减少和家中老人的接触。
钟南山还表示,奥密克戎(BA.4/5,BF.7)感染不可怕,绝大多数人可在7—10天完全恢复。尽管如此,预防感染仍然很重要,中国人口基数大,要慎防短期内大规模感染,影响正常社会秩序或导致新的变异毒株出现。
与之同时,钟南山再次强烈呼吁加速疫苗(特别是异种疫苗)的加强接种。钟南山还强调,做好个人防护仍然很重要,如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等。
不主张大家一起阳
钟南山表示,预防感染还是很重要,不是说不要管他,阳不阳都没关系,有的人说“早也阳晚也阳,不如早点大家阳”,这样的话,大家阳会有问题,一方面会影响工作,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很大,要是很短时间大规模感染,不但影响正常生活秩序,有可能导致新的变异株出现。
钟南山表示,目前众多数据显示,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他说,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体内会产生抗体,等于打了一次疫苗。
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
钟南山表示,一项苏格兰大型队列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与后遗症之间无显著相关。无症状感染者出现“后遗症”症状的风险并未高于未感染者。
感染前接种疫苗的患者,出现“后遗症”的风险下降,如嗅觉障碍风险下降42%;味觉障碍风险下降39%;听觉障碍风险下降40%。他表示,医学上对于后遗症有严格的定义,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损害终身存在。现在一些所谓新冠后遗症更是一种主观感受,比如全身疲劳和脑雾等,主要是因为精神心理影响导致的。我们不能叫它后遗症,目前还没看到新冠肺炎特别明显的对器官引起长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建议药监局加速研发及审批鼻喷、吸入型疫苗
钟南山院士表示,上海3—6月疫情数据显示,疫苗对于老年人的保护作用显著。与未接种疫苗者相比,60岁以上完成加强免疫人群死亡风险降低98.08%;80岁以上完成加强免疫人群死亡风险降低95.83%。
用异种疫苗加免(在两剂灭活疫苗基础上加用亚单位蛋白疫苗/腺病毒疫苗/mRNA疫苗)效果明显提高。建议药监局加速研发及审批鼻喷、吸入型疫苗。
个人防护8条建议
钟南山提出加强个人防护8条建议:
1.加强防护(戴口罩、保持距离、减少公众聚集等);
2.不应为感染而害怕;
3.大多数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奥密克戎感染极少造成重症,大多数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
4.居家注意常做抗原检测,抗原检测准确性还是比较高;
5.若持续发热(一般超过3天以上)一定要去医院;
6.患一般慢性病老年人也要打疫苗;
7.囤药没有太大必要;
8.“老药新用”要经严格实验。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保障?如何更好发挥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的作用?1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家庭医生、乡村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根据疫情形势、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
将重点人群分为三类开展健康服务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将重点人群分为三类开展健康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
聂春雷表示,对高龄患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提供分类分级服务,可以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最需要的人群,避免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关于分类标准,是由专家进行综合研判制定的,主要是基于年龄、基础性疾病情况、是否接种疫苗,还有感染后的风险程度等因素。把老年人分为三类,一类是一般人群,就是低风险的,对这类人群主要是要加强健康教育,没有接种疫苗的,要动员他们及时接种疫苗。第二类是次重点人群,也就是具备一定风险的人群,这类人群要在一级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居家观察,及时提供用药指导,发现有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及时转诊。第三类人群主要是风险比较高的人群,年龄比较大的、80岁以上的,而且有基础疾病的,不是很稳定,可能过去也没有加强免疫接种,对这类人群,发现有新冠的情况,就要进行评估,根据需要及时转到上级医院。重点是要保健康,防重症,通过分类分级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服务。
四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更加突出。面对患者就医需求的增加和职责的转变, 基层医疗机构能否很好应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
聂春雷表示,新形势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提升基层应对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各地的联防联控机制要切实发挥作用,动员各方力量支持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工作,形成疫情防控合力。二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备药品和抗原的配备。三是切实增加基层人力,短期内可通过二三级医院下派基层、招募近五年内退休医务人员以及将在其他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要切实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推进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确保有需求时能联系到家庭医生。四是积极发挥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作用,加强对其成员单位发热诊室(门诊)建设运行的技术指导。统筹医联体内人员调配,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支持、培训、指导和质控。
力争明年3月底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发热诊室覆盖率提高到90%左右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更加突出。面对患者就医需求的增加和职责的转变,基层医疗机构能否很好应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
聂春雷表示,新形势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提升基层应对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各地的联防联控机制要切实发挥作用,动员各方力量支持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工作,形成疫情防控合力。二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备药品和抗原的配备。三是切实增加基层人力,短期内可通过二三级医院下派基层、招募近五年内退休医务人员以及将在其他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要切实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推进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确保有需求时能联系到家庭医生。四是积极发挥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作用,加强对其成员单位发热诊室(门诊)建设运行的技术指导。统筹医联体内人员调配,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支持、培训、指导和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