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的“河南力量”

  

  大河新健康融媒体记者 王丽娜 王嘉译 刘广辉

  截至2020年3月3日

  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收治患者189人

  治愈出院102人

  其中危重症11人、重症52人

  从这组数据看,“河南力量”实力不容小觑。

  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是极其艰难的。63位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管武汉市第四医院三个病区。大河新健康融媒体记者采访了河南省首批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周正以及首批医疗队一病区负责人、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磊两位专家。

  

  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揭秘:63位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是如何治愈出院的

  对于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周正主任总结八点建议:

  1.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新冠肺炎目前尚无特效药,所以加强自身的免疫力很重要。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让他能够正常饮食,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大部分患者入院时对疾病极度恐惧,常常导致睡眠质量差,食欲不振。”

  配合治疗,医护人员还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侧重对患者焦虑情绪的疏导,促进其睡眠的改善,睡眠好,精神状态和食欲才会好,免疫力才能提高。

  

  信心十足的队员们

  2.抗病毒治疗的时间要早、药量要足

  建议患者在疑似阶段就可以开始采取抗病毒治疗,但是治疗时间不宜过长。

  “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抗病毒药物,如克力芝会导致肝损害,出现胃肠道反应,进而把疗程从7-14天缩短到7天,疗效不受影响,胃肠道反应较轻。”

  3.中西医结合治疗见效快

  中药方剂在退热、止咳、缓解胸闷等方面疗效显著。当患者的体温高于38.3℃、咳嗽剧烈时,使用“肺炎1号”、“肺炎2号”,不少患者服药一天后明显见效。

  4.侧卧位经鼻高流量氧疗效果最好

  常用的氧疗方式有鼻导管和面罩两种。需要关注体位和氧疗的关系。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而仰卧位面罩吸氧效果不明显时,可以将其体位调整为侧卧位或俯卧位。

  临床实践证明:侧卧位经鼻高流量氧疗有利于氧饱和度的提高,对缓解呼吸困难引起的缺氧反应效果显著。

  5.预防炎症风暴,激素治疗宁早勿晚

  一位43岁的患者,没有基础疾病,入院时症状很轻,稍微有点闷气、低烧,精神状态很好。入院不久后病情快速加重,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虽然立即采用激素治疗,但患者仍闷气持续加重直到去世,整个过程仅两个小时。

  像这样没有基础病、体质尚佳的轻症患者短时间内病情迅速恶化,造成其死亡的不是并发症或肺部感染,而是由“炎症风暴”引起的急性呼吸综合征。

  “炎症风暴”是人体产生的一种过度免疫反应。一旦启动就如洪水猛兽,对正常的心脏、肝、肾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因此,我们及时调整了方案,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中药的血必净等,预防‘炎症风暴’,避免出现急性呼吸综合征。后来的患者很少再出现进展这么快的。”

  哪些患者会出现“炎症风暴”?

  病毒进入机体后,激活免疫细胞,适度地激活有助于抑制病毒,过度、强烈地激活则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是把“双刃剑”,尽管有一定的杀菌、抑制病毒作用,但对人体的正常脏器如心、肝、肾等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也印证为什么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一开始是肺部损伤后,逐渐累及多个脏器,造成全身性损伤。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激素治疗?

  对于一些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介素-6明显升高的患者,在早期介入激素治疗是有好处的,或可避免炎症风暴发生。对于一些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无法使用激素的患者,可以用丙种球蛋白、血必净、乌司他丁等药物代替。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控制好激素的用量,一次40-80mg,3-5天后停药,在预防炎症风暴发生的同时,基本避免出现骨质疏松、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周正主任穿戴防护设备

  6.关于机械通气,能不插管尽量不插管

  在气道已经受损的情况下再插管会加重气道损伤程度,可以通过氧疗,预防神经递质的释放,一般情况下通过无创的鼻面罩呼吸机可以缓解症状。

  对于缺氧症状严重的再考虑是否上有创呼吸机。

  7. 抗生素要缓用

  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是白细胞增高、降钙素原大于0.2可以结合病人的情况考虑使用,大于2.0强烈建议用。

  那么多种抗生素该怎么选?

  对于一般的感染,首选喹诺酮类抗菌药中的莫西沙星,使用7天可停药。这是新一代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对常见的呼吸道病菌,如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卡他莫拉汉菌以及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有很多患者早期是病毒感染,后期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因此不要一开始就抗病毒、抗生素治疗全用,要结合病人的情况,缓用抗生素,但抗病毒治疗要越早越好。

  抗病毒药物最好两种联合应用,最多不超过三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克力芝、阿比多尔等。

  

  医患之间是过命的亲人

  8.照顾患者要有“三心”:精心、贴心、暖心

  精心是指医护人员在医疗方面的精心照护;提倡贴心是因为这里的患者24小时都在医院,没有家人陪护,生活单调、枯燥,看到其他病友的病情加重、死亡,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据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王耀平介绍,刚进驻医院的时候,病房里一片死寂。患者内心充满了恐惧,敏感、害怕、压抑,种种负面情绪充斥着整个病区。还有一些患者因家人确诊或病情加重,内心绝望,不愿意吃饭。

  遇到这类患者,护士需要像家人一样贴心地帮忙喂饭、打开水、喂药、整理生活用品、经常陪伴他们,打开患者心扉,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一些武汉当地的患者说方言,也听不懂普通话,给医患间的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随着病情的好转,互动的增加,队员成了他们“过命的亲人”,还暖心约定:“等你出院的那一天,我在病房为你唱一场河南豫剧!”

  在保证患者心理健康的同时,队员们的心理疏导也同样重要。在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一些年轻的医疗队员工作一天后回到驻地,抱着被子偷偷哭。

  队长王耀平表示,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小组组长肩负起心理疏导员的责任,与队员拉家常,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压力。还通过唱队歌,组织打羽毛球、跳绳等团体体育项目,组织“党员攻坚队”等方式提振士气,凝聚起坚决打赢抗“疫”阻击战的强大合力。

  

  队员们做早操

  抓住时机,就等于抓住生命

  一位93岁的老婆婆,刚入院时发热、肺部感染严重,加上年龄大,合并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情况很不乐观。

  她的爱人和二女儿均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家里只剩下她和大女儿相依为命。老婆婆入院时,其大女儿已经隔离。

  针对病人情况,医疗队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治疗过程中,时刻避免波及到患者肺部和心脏。由于患者身体发热时耗氧量增加,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造成治疗难度极大。

  李磊主任表示,由于抓住治疗时机,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老婆婆体温正常,胸闷的症状也明显缓解,整体病情向好。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加深,救治流程不断规范,治疗方式不断优化,病人的治愈率也在逐步提高。

  “四大制胜法宝”:守正创新,出奇制胜

  1.一人一案,个体化治疗

  病人入院后先评估他的病情,分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再根据年龄、有无基础疾病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有的患者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新冠肺炎,有的是心衰合并新冠肺炎,还有的是支气管扩张合并合并新冠肺炎等。周正建议,一人一案,个体化治疗,差异化处理。

  

  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周正

  2.建立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对于年龄大、病情重、合并基础疾病的疑难患者,每天晚上在驻地讨论,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3.动态评估病情,关口前移

  一些危重症病人的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很容易引起死亡的。而医疗队救治组的目标是不让普通型转向重型,不让重型转向危重型,所以就有关口前移,在普通型有加重苗头时,及时阻断。

  临床发现,当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为85%时,并不会出现胸闷等症状,一旦病情有所进展,血氧饱和度下降很快,很难控制。护理人员需要像日常量体温一样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一天测3次,在病人还没有出现胸闷加重时及早发现其血氧饱和度在下降,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

  还可以通过一些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判断病情在进展,如:白细胞介素六短期内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减少,胸部CT发现肺部阴影在24小时~48小时内增加50%以上等。

  4.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疏导,多措并举,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37人,

  1月26日出发,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进行支援工作,负责三个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