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评论:给“120”减压,需合理分流诉求
健康报
据媒体报道,近期,北京市“120”急救热线呼叫量激增,远远超出其承接能力。12月10日,北京急救中心陈志主任医师呼吁,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勿拨打“120”热线,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急救热线通道。这种提醒无疑是必要的,不过要想从根本上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热线通道,需合理分流求助诉求,为“120”急救热线分流减压。
首先,要分流健康咨询诉求。陈志介绍,近日来,北京市“120”急救热线接到不少个人健康管理、慢性病药物调整、日常门诊就医指导和疫情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咨询。这些均不属于“120”急救热线的业务范围。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都开通了“12320”卫生热线,用来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接受公众咨询,引导群众科学就医。不过,“12320”的知晓率远没有“120”高。另外,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方公布了咨询热线,但大多是疾控部门和医院的办公电话,号码不便于记忆。各地各部门不妨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医疗服务资源,提高“12320”的承接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使其作为统一的健康咨询热线而广为人知,引导广大公众按需拨打“12320”,不给“120”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其次,要分流非急救用车功能。除了急危重患者有使用“120”急救车就医的需求外,一些出院后仍行动不便的患者同样存在用车需求。2018年4月,上海市开通“962120”热线,成为全国第一条专门服务于康复出院患者的非急救转运专线。从今年1月1日开始,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市民遇到急救、抢救等紧急情况,可拨打“120”求助;有出院回家、跨省转运等非急救服务需求,可以拨打“999”呼叫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面对非急救转运服务需求激增的情况,各地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加强非急救服务资源建设,向社会公布专门的热线电话,让公众的急救和非急救诉求通过不同渠道得到有序合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