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打脸:放开与封控之间没有中间选项,精准防控难实现

  只讲真假,不定对错,这里是戗词夺理,我是老戗。

  国家推出“新十条”之后,这两天各个地方的政策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摇摆,试图找出一条放开与封控之间的中间选项,也就是所谓的精准防控。

  那么,放开与封控之间究竟有没有中间选项,我认为没有!

  

  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从封控和放开两个选项以外找到新的防控措施,而是要在不得不放开的大前提下,找到尽量减少损失的方法。我们更多的是要从国外的经历中总结如何减少阵痛期损失的经验教训,不是沉迷于在我们之前的经验中而不自拔!

  什么是精准防控?

  它的的定义一直在变化,最初的意思是指:在不全员核酸、不封城的前提下,通过精准封小区,封区域来控制疫情。之后,精准防控等于“二十条”,现在,精准防控等于“新十条”。

  “新十条”会面对的难题根本无法可解!

  

  (一)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精准划分”最需要的就是基层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可是,大部分基层人员的数量和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心里清楚。他们能做到“一刀切”就已经是能力的极限了,更精细的管理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二)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

  这条强调高危行业、高危人群和特殊场所,取消各种码和落地检,愿检尽检。愿检尽检就是可以不检,那么必然就是“阳人满地跑”,高危行业与高危人群不可能置身事外,只是心理安慰罢了!

  (三)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病情加重的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密接可以居家隔离,也可集中隔离。

  

  现在的病毒传染力极强,这个事情整个“京津冀”的人应该都可以证明,居家隔离就需要有人服务,现实是“服务人员不是百毒不侵”。在病毒肆虐时,不分你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居民,都会被击倒,这时为了生活,很多症状轻微或者密接不得不去购买物资,所以,扩散就必然发生!

  (四)各地要坚持应接尽接原则,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动员老年人接种,各地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目前,社会面对的难题是大众对“疫苗”的质疑,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的疫苗是不是有问题”,谣言也好,事实也罢,这才是老年人接种疫苗最大的阻力!

  (五)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

  本条内容强调将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保障正常医疗服务和基本生活物资、水电气暖等供给,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保定的“大唐供暖”就是一个例子,除非大家“全阳”上班,不然只能停暖,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事实证明:没有人为的限制流动,病毒也会让人无法流动!

  

  (六)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强化对封控人员、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

  实现这种理想状态,还是要求社区人员和医疗人员必须“健康”,目前是既不现实的。

  (七)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

  学校的精准防控难度更加大,一方面人口密度极大,管理人员既不专业,人数也不足;另一方面,学校的供给量巨大,学校消耗难以维记;最后,后勤防护难度太大。

  所有学校密集放假已经说明问题。

  所以,精准防控不太可能实现,只能在封控和放开之间不断横跳,没有中间项。

  我们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来接受我们的现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