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病的除了热水,还有连花清瘟,中医药再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在社会大众通识的“热水治百病”的今天,因为疫情防治需求,连花清瘟迅速上升到与“热水”比肩的高度。所谓能治病的除了热水,还有连花清瘟。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再一次迎来她的高光时刻。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连花清瘟从何而来?
据史料记载,从汉朝到清朝的两千年间,曾发生过300多次瘟疫。大疫出良药,每一次生灵涂炭的灾难时刻,总会产生济世良方,救民于水火。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以致于“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场景凄惨。“医圣”张仲景的从医契机便从这时候被称为“伤寒”的瘟疫研究开始,他著写的《伤寒杂病论》,到今天依然有很高的参考实用价值。
其中,名为“麻杏石甘汤”的药方,这样记载:“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该方由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四味中药材组方而成,是治疗邪热壅肺、肺气上逆所致发热、咳喘的处方。
明代是灾荒瘟疫的多发期。“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这一时期,中医大家吴又可的《温疫论》是首部研究瘟疫的专著。
吴又可总结出了治疗瘟疫用大黄驱邪外出,先证用药,截断病势,防止病情恶化的经验,在《温疫论》中提出治疗瘟疫“下不厌早,下不厌频,驱邪务尽”的理论观点,“下”就是泻下,借助大黄的药性通泻大便,达到通腑泻肺、清肠安肺的目的。吴又可首次提出的“疠气”致病学说,不仅开辟了中国传染病学研究先河,还领先西方世界200年。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清代乾隆年间,突发大范围瘟疫。医家吴鞠通观察许多瘟疫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明显的嗓子肿疼、发烧、浑身酸痛等症状(非常接近今天的新冠症候了),他认为这是风热外邪侵袭人体所致,必须用辛凉解表的药物让邪气发散出去,于是在他所著的《温病条辨》中提出经典名方——银翘散,一直沿用到现在。
连花清瘟再一次将中医药带到高光时刻
汲取三朝名方的用药精华,又结合现代抗病毒、免疫学研究成果的连花清瘟。在麻杏石甘汤、大黄、银翘散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地加入了广藿香和红景天。广藿香可以“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减轻苦寒药物引起的胃部不适;红景天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耐缺氧能力。所以,它是一个既符合中医治疗外感热病规律,又融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创新药物。
其实,诞生于非典肆虐时期的连花清瘟,到甲流暴发,再到抗击新冠。19年来,每一次疫情的暴发,它几乎每一次也都被列为推荐诊疗方案。在世界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连花清瘟的表现更是不俗,目前连花清瘟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批文和进口许可。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行医思路。而连花清瘟所取得创新性突破以及在疫情防控中的优秀表现,体现了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也再一次把中医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了高光时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