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三年心路:管则心烦意乱,放则提心吊胆

  文丨师利国

  三年前,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我们的生活规律打乱了,绝大多数人都有些发懵,本来喜庆祥和的春节,新冠病毒成为茶余饭后主旋律。

  电视放的,手机刷的,抖音发的,报纸刊登的都是疫情。当时提出“在家睡觉就是贡献”,听起来有些荒唐,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也是最好的防护措施,也是所有中国人第一次经历封城,是不得已而为之。

  人们无法适应这种禁足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们开始心烦意乱。

  疫情刚刚好转,各地陆续传来不好的消息,封城禁足,静默防控成为常态化。一时间各个交通路口设卡点,查健康码,查核酸。上车前做,否则不能上车;下车做核酸,叫落地检,哪怕是半个小时前做了也不行;到某一个区域如果设卡检查,又要重新来一次,你说十分钟前做了也不行。

  出差到外地,需要提前报备,否则去了也落不了地。如果你在外地工作或出差回家,也同样要给所在社区报备,负责任的社区出于关心,把当地防控政策一次性讲清楚,并告知你应该如何如何?遇到工作忙的,也许三天五天后联系你,说什么应该到指定地点隔离,如果居家不是贴封条就是按报警器,把你搞的不知所措,你除了懵还是懵?所到之处首先查核酸,查行程码。甚至在楼顶上晒太阳也不行,说有直升机航拍要通报。防疫层层加码,让人苦不堪言。

  聪明人总是有办法应对。有一位志愿者讲,我报名参加志愿者,可以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闲着没事干也为民分点忧,可以出小区外活动活动。有的不知道哪里弄了一个红袖章戴上,出入也很自由,车辆通行证也是五花八门,谁也没有闲心识别真假。

  尤其是打工的做生意的更加着急,因为他要生活,还有房贷车贷,一天两天十天半月不上班可以,长期不工作万万不可以。遇到这种情况,谁不烦,谁不厌。

  是“管”还是“放”?一直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是两难选择。经过专家科学研判,逐渐放开,并就相关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大家,明确提出个人是第一责任人。从此以后没人通知你做核酸检测,没人查你行程码,没人要求你去定点位置隔离,没人免费为你治疗,没人要求你报备行踪。

  人们终于可以走出各种限制的围城,烦躁的心情应该平静。可是刚刚走出围城,又开始提心吊胆,生怕自己什么时候被染上阳性。

  最近,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先后变阳,搞得我十分担心,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染上的。他们都在居家隔离,我问他们,他们说身体十分难受,不知道是否按专家说的7——10天恢复正常。此前,我居然曾与同事一起参加婚宴,坐同一台车出行,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我的担心仍然不能排除。要是过去我会作为密接者被隔离。

  由于感染的人特别多,大家又开始人心惶惶,觉得到哪里去都不安全。有位朋友头发特别长,我说为什么不去理发?他说怕去了变阳,理了担心感冒。一位开饭店的老板说,政策放宽了,反而很少人来吃饭。多数人认可步行也不挤公交。跳广场舞的大妈也消停了,桥下三五成群打牌的也没有了。总之大家的防范意识增强了。

  现在应该是防疫的阵痛期,也是处于新老政策的磨合期,疫情远远没有结束。作为老年人更应该注意,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添乱,不添堵,不自寻烦恼,做自律之人。自律不是强迫你怎么做,而是自觉自愿。自律也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积极主动地认真对待。老人不能出去挣钱,不能为社会做贡献,但我们可以守纪律,做好自我防护,尽量不占用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

  2022.12.13十堰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