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捂汗”不可取,分阶段护理,才有效!
文丨小M育儿(文章原创 ,欢迎转发分享)
宝宝的健康牵动着妈妈的心,每当孩子感冒发热,家里的老人第一反应就是:“睡一会,多盖点,出了汗自然就好了”。在老一辈人看来,出汗是可以治好发烧的。
但其实不然,这所谓的“经验论”早已被推翻。这根本就是是不科学的。
近日,网上又看到一位妈妈提出:“宝宝八个月,发烧到38.6,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但婆婆还坚持孩子盖棉被,说是“出出汗就好了”,这大夏天的,孩子能受得了吗?不让盖,婆婆还生气。
关于孩子发烧“捂汗”,所引发的悲剧,也不是没有。
早前的新闻中:
案例一:
福州省,一位仅6个月大的女婴发烧流鼻涕,手脚发凉,还时不时地咳嗽。家里人觉得,孩子发烧是正常情况,也没太在意,想着出出汗应该就好了,就给她盖上了大棉被,哄睡了。到下午4点多回屋看孩子才发现,孩子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大汗淋漓,嘴唇发紫。这才急急忙忙把孩子送到医院,可到最后,孩子还是没有醒来。
案例二:
还有,南京市一名一岁多的宝宝出现发热,于是,家人给他盖了两层大棉被“捂汗”,过了一会一测量体温发现,孩子的体温不降反升,都接近40℃了。一看情况不对,家人急忙把孩子送去了医院。等到医院时,孩子就已经翻白眼,口唇发紫的。这可吓坏了家人,好在经过医生的紧急治疗,孩子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也算是有惊无险。
那么,当孩子出现发热的症状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合理的治疗呢?
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发烧的整个过程,即体温变化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体温上升期。在这一阶段,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自我保护,会将身体体温调节到到38-40℃,所以,此时,身体会感觉”有点冷“,并且手脚冰凉,还时不时地打个寒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适当增加衣物,注意保暖。
2、第二阶段:高温持续期。这时候,人体体温上升到一定度数之后就停止了上升,此时,身体就会觉得四肢开始转暖,明显没有刚才那么冷了。
3、第三阶段:体温下降期。如果发热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这阶段,体温就要开始下降了。所以,身体就会大量出汗,从而带走身体内的热量。所以,在这一阶段,千万不能“捂汗”,反而要适当减一些衣物,在保证孩子不会着凉的情况下,帮助身体更好的散热。
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治疗发烧,就要先了解孩子身体需求。的如果做错了,只怕会是火上浇油。
”捂汗“可能导致的危害:
如果在不清楚孩子发烧所处的阶段,就盲目地给孩子进行”人为捂汗“,结果也只能是两种:出汗or不出汗。
此时,如果身体不出汗,这说明身体体温原本就处于上升期,过分的”捂“,只会使体内温度越来越高,这时,就有可能导致宝宝出现高温、缺氧的症状;
此时,如果身体出了汗,体温虽然会降下来,但大量的排汗,有可能会使身体缺水,从而导致宝宝脱水、虚脱的症状。
所以,宝宝发烧时,穿盖要以舒服为原则。千万不可一味地”捂“。
那么,宝宝发烧时,要怎样进行科学的护理呢?
1、做好体温监测。体温检测到位,可以帮助父母做到”心里有数“,能根据宝宝发热的情况,做出辅助治疗。
2、口服退烧药。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当宝宝有发热症状时,大部分情况下,口服退烧药是相对最方便,最舒服的方法。
3、温水降温。如果孩子对药物有排斥反应,身体会出现不适,那么,就可以给孩子使用温水降温。但降温的主要原则是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比如,开空调,把温度恒定在24-26℃之间;或者让宝宝少穿一点衣服,或者被子盖薄一点。
总之,具体怎样帮助宝宝缓解不适,就要坚持”冷保暖,热脱衣“这个大原则。当然,如果宝宝太小,或症状严重,还是要及时就医。
--END--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