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的最基本点出发,杨过的父亲杨康到底应不应该背负千古骂名

  对于杨过此人,从《神雕侠侣》问世以来,一直成为少女心中武侠小说男主中最具魅力的男主之一。

  不用太多的语言去描绘杨过之过人之处,单凭一句“一见杨过误终身”足可见其在所有武侠群英中的位置。

  他外型潇洒帅气,专业技能爆棚,智商情商均爆表,集英气帅气豪气侠气于一身,而且最最要命的是,他还痴情专一。

  这样的男子,集天地灵气于一身,采万物芳华于一体,如此完美之男子,金老先生却给他安排一卖国求荣、贪慕虚荣的爹。

  

  金老先生何故于此?是为了更加凸显杨过的英雄侠气吗?还是他内心所塑造的杨康和读者所解读的杨康中间存在着某种误区?

  

  金老先生笔下的英雄,大都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牺牲个人利益,为成就国家大业。

  但如果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从做人的本性上来讲,这些国家大义离我们又何其地遥远!

  即使是谈论国家民族,作为杨康来讲,他从小就认为自己姓完颜,他吃、穿、住、用的都是完颜鸿烈的,包若惜也从来没有告诉他关于大宋的一切,没有去赋予他任何使命,抛开真实的身份不讲,他完全就是一个金国的小王爷,替金国办事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突然有一天来一个杨铁心,在他看来跟他丝毫不相干的一个人却是他的生身父亲,突然要他去认血亲,而且还要去跟曾经他认为是自己亲生父亲,并且养育自己长大,一点一滴的浇灌自己让自己成长为金国小王爷的完颜洪烈划清界限,这对于杨康来讲,显然是个难题,当然他最终也没有回归杨家,而是选择了维持他生而有之的身份——金国小王爷,而且为了维护自己一方的利益,干了许多背信弃义的勾当,因而背负上了卖国求荣、贪慕虚荣的骂名。

  抛开国家民族大义不讲,单纯从人性的最基本出发来看杨康其人,我们是否还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他呢?

  

  打个比方,如果现在的你,有吃有穿有房有车,是个富二代,是不是王子就不说了,只是个富二代,你爸爸你妈妈一直看起来都恩恩爱爱的,然后你老爸你要什么给你买什么,你过着呼风唤雨的日子,正美滋滋儿的,突然从乡下来一衣着寒酸、面容苍老的男人说他是你爹,你跑去问你妈,你妈告诉你你还真就是那从未谋面的乡下人的儿子,你会怎么想?

  这对你来说算不算一万点的暴击?其伤害值仅次于五雷轰顶。

  

  千万不要说没有杨铁心就没有杨康的话来,追根求源的话,一个流离失所带着老婆四处游荡的人,他生杨康的时候也没做好做父亲的准备,当然,这中间有时代的原因,但对于杨康来讲,这些前生前世的因果突然强加在他头上,无论如何也有些接受无力。

  

  您千万不要说乔治是在替杨康洗白,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我们常见有被抱养的孩子在养父母家长大,如果亲生父母前来认领孩子,至少也得表示一下对于养父母的感恩之心不是吗?

  而杨铁心对于完颜洪烈只有恨,没有感恩,因为完颜为了得到包惜弱中间是使了手段的,他骗包惜弱杨铁心已死,令其死心塌地、毫无心理负担的跟随自己,这份夺妻之恨是无论谁也不能释怀的,别说感恩了,也是地位悬殊能力有限,否则杨铁心会上去一刀要了完颜洪烈的命。

  

  这中间存在的矛盾,对于一众读者和观众来说,也需从前因后果一点一滴地看起,才能知道完颜在此事中耍诈的可憎性,然而在杨康的眼里,一下子扯出如此之多的国仇家恨来,只睡了一晚上,醒来亲娘还是亲娘,亲爹却不是亲爹了,而且不是亲的就不是吧,大不了认祖归宗,两头孝敬好了,却谁知这两爹还是死敌——有家仇,有国恨。那如果说完颜洪烈不具备个人魅力也罢了,但这完颜洪烈还偏偏是个人才,你说气不气人?

  

  完颜洪烈是金国的六王爷,受封赵王。谦谨守礼,礼贤下士,非常渴望人才,足智多谋,精明能干。请求父皇出使大宋之际,就把大宋的山河地理调查得一清二楚,而且对官员的才能名称职位也都通晓,可见十分富有才能。破解了武穆遗书中的秘密对国家忠心耿耿。有远大的志向,文中似乎有篡位之意。善于察言观色。心胸广阔,朱聪偷窃其财物也没有过于在意。对包惜弱一往情深,不惜揭发杨铁心杀害金兵一事诱骗包惜弱。对杨康十分宠溺,视为己出。博学多才,知识广泛,对妻子和孩子十分体贴。

  

  这样的完颜洪烈,活脱脱的一代高富帅,杨康从小对他有敬有爱有尊有崇,却一下子要因为出身的原因,要跟这位自己曾经崇拜的亲人和偶像要对立,而且要划分出你死我活的界限,给谁谁也头疼。

  从人性的最基本点来讲,受人恩惠,当涌泉相报,不管完颜洪烈是如何得到包惜弱的,他对于包惜弱和杨康的感情是真心的,如果抛开政治立场不讲,完颜洪烈也算得上是一位人中龙凤的人物,而作为杨康来讲,对于完颜洪烈的感情早已肉体化,对于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也早已习惯。突然之间让他舍弃一切,给谁谁也受不了。

  

  父母之间的恩怨殃及孩子,这是最不应该的事情,而出于国家民族大义的考虑,杨康又不得不做出选择,于是,杨康在几经周旋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了背离杨铁心依然跟随完颜洪烈。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杨康,有一个完颜洪烈,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突然冒出个亲生父亲,还要来杀养父,说是为了成全国家民族,我想大部分人会说一句话:杨康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很多时候,养恩大于生恩。

  生恩只是生物繁衍上的一种偶然,而养恩则是社会责任点点滴滴付出的一种必然。

  前者只需要一次本能的放纵,而后者则需要长时间的主观责任感下的付出和给予。

  此二者不能等同。

  杨康选择完颜洪烈其实真没有多么的大逆不道,他之所以招人恨是他为人的不择手段。

  

  杨康自小便以金国小王爷完颜康的身份长大,相貌堂堂而生性风流娇气。丘处机因和江南七怪有十八年之约,要找到郭杨二家后人并授以武功一较高下,在找到杨康后便在金国王府内传授武艺,因教内诸事繁忙,是以丘处机除传授武功外,忽略了“品德至上,武功乃此”的重要,因此未对杨康的人格多加注意;而杨康骄纵自满,对丘处机也不以师父相称,人前也仅称其“道长,其后更结交江湖上三教九流之辈”

  

  所以,杨康性格的形成,与包惜弱失败的教育也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女人善良的毫无底线,这种没有底线的善良有时比真恶还来得让人难以回避。

  她对于杨康的溺爱和对其隐瞒身世任由完颜洪烈娇惯的教育方式,造成她后来遇见杨铁心之后的悲剧。

  一个人,从穷到富是一种梦般的向往,从富到穷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折磨。昔日尊贵小王爷身份,沦为街头卖艺的低等人,内心的不平衡可想而知,更何况杨康生性孤傲。这样的落差更促使杨康在真伪中交织、痛苦、迷茫。

  

  他的身世处境使他的人格扭曲,后来他所做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自从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他一直纠结在真伪之间,一直被两头拉扯着,最终导致杨康走向极端。

  在十八岁以前,他接受的是一种信仰一种思想,在十八岁以后遇到丘处机,他又被强行灌输光复大宋的政治抱负,想想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来讲,这是一件多么让人人格分裂的事情,换作是我们现代人,如遇杨康这样的遭遇又如何能保证做得比杨康更好呢?

  

  所以一味去指责杨康显然是不理性也是不全面的。

  但乔治决不是说杨康就可以被原谅,而是杨康不应被双标。他的过错不在于认不认生父,他的过错在于其人品的卑劣,这里不做详述。

  所以说,杨康的悲剧并不是单纯的由他主观造成的,这中间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这些原因都是无形中施加给杨康的。

  

  而在港剧《我本善良》中齐浩南处于和杨康同样状态的情形下,他的选择很显然比杨康智慧了许多,他知情知义,明辨是非,在正义代表生父这边他不虚假地接受,在邪恶代表养父这边他不卑不亢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因为他能分得清情义和道义之间的关系和界限,而杨康偏偏错在了不讲道义,最终背负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