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丨商业化新冠抗体检测是定心丸还是智商税?
【火遍全国的商业化新冠抗体检测,到底是定心丸还是智商税?】
新冠抗体如何检测
首先我们可以把抗体进行区分:
抗体可以分为中和抗体和非中和抗体。中和抗体(猫)可以抓住病毒,非中和抗体(狗)则是偶尔管闲事儿的,另一种非中和抗体(鸡)是目前不清楚其作用但是可能存在潜在意义的。
这些不同的抗体还会分成先锋部队(IgM)和主力部队(IgG),也就是在病毒大军到达之后,体内抗体产生的顺序就是:先出现IgM再出现IgG。
而我们想从体内检测出抗体,就必须有能够吸引或标记到抗体的东西,也就是对应的“诱饵”,所以最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一一对应的抓住我们需要的某一种抗体。
中和抗体对病毒有效所以最重要,所以如果要去检测疫苗有没有效果当然是要用检测中和抗体的方法去测中和抗体的多少,如果足够多那么就是阳性,没有或者极少那么就是阴性。
换成刚才说的猫、狗、鸡就是:我就要通过猫爱吃的鱼去吸引足够多的猫咪,看有多少猫咪在抓老鼠,而不关心有多少狗和鸡。
至于管闲事儿的狗子和围观的鸡多少其实对保护我们其实意义并不大(当然也未必完全没有意义,只不过直接保护我们的还是中和抗体),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出去找商业化的检测抗体就可以提出使用专门的方法呢?答案是否定的!
有必要进行抗体检测吗
如果我们测出来假阳性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我们认为自己有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导致对病毒无抵抗力但防控意识下降;而得出假阴性的结果可能会让人感觉到“疫苗打了也没用都产生不了抗体”或者“我打的不会是假疫苗吧”诸如此类的想法。
那这些抗体检测还有必要吗?答案仍然是有!
目前抗体检测应用范围很多,比如调查当地COVID-19感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出行尤其是出国旅行等情况,或许都需要抗体检测(当然出行往返还需要接种证明)报告,当然除此之外检测报告对于一些人来说检测结果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当然,也有人就是想拿到阳性结果然后嘚瑟一下,但要知道——阳性结果既可能是只有抗体,也可能是感染病毒。
近期也有个别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已经可以提示中和抗体阳性,因此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或许有准确而且方便的试剂盒能够用于常规中和抗体检测。
说了这么多,对于抗体检测的态度其实和疫苗接种一样:知情自愿(自费)即可。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关于艾滋病疫苗,这些知识点值得了解】
2021年2月3日,国际艾滋病疫苗倡议协会(IAVI)和Scripps研究所宣布,它们联合研制的一种HIV疫苗在1期临床试验中的结果取得了突出进展,其核心是疫苗成功在志愿者体内刺激了一种稀有的免疫细胞bnAbs(广谱中和抗体)的产生。
那为什么成功诱导出这种细胞的产生,就这么重要呢?
这与HIV病毒的两个特性有关。
(1)HIV病毒本身就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等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功能,让其逃避免疫攻击。
(2)HIV病毒变异贼快,自从20世纪初HIV病毒由灵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后,已经在人类中变异分化出了各种亚型(A-K型),而且各亚型之间还会发生各种重组型,可谓相当“恶心”。而且HIV病毒表面,被高密度的糖分子覆盖,即便是哪些没有被覆盖的地方,也因为病毒的高度变异特性,不同的HIV病毒变化很大,这就导致了疫苗设计人员极难找到HIV病毒的靶向的目标。
其实,对于HIV疫苗的研发,从人类刚发现病毒后不久就开始了(1984年),虽然不同阶段用到的技术有所差异,结果起起伏伏,但最后都基本因为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还是逃不过被HIV病毒“吊打”的结果。
广谱中和抗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中和抗体主要就是用来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细胞的,这些抗体在识别病原细胞后,就会一窝蜂的冲过去,绑定到病原体细胞用来入侵宿主细胞的部分,从而使病原细胞失去进入人体细胞的能力。但因为HIV变异太快,各种毒株间的差异很大,所以一般的中和抗体很难同时中和多种HIV毒株。
而广谱中和抗体就不同了,因为它们能够结合的目标是病毒上非常保守的抗原表位,用“人话讲”,就是广谱中和抗体的目标区域,即便是不同HIV毒株,也基本上是稳定类似的,这就使得机体能够抵御大部分的HIV毒株。当然,这种强大的中和抗体,在现实中是非常罕见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刺激自身免疫系统能够产生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
这次的结果是不是意味着HIV疫苗能彻底翻身了呢?
当然不是,毕竟这次只是基于48个人的I期临床结果,距最终的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已经有很多的前车之鉴,像是之前都进入III期临床的HVTN 702疫苗,也最终在2020年1月宣布折戟成沙。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预防感冒最有效的方式是提高免疫力,专家建议这样做】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吃东西真有“上火”这一说吗?食物是怎样让我们上火的?】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遭遇家暴,医院放射科可以提供证据】
WHO数据显示,全球1/3的女性在她的一生中曾遭受过身体或者性暴力,这些案件绝大部分发生在她与伴侣之间。中国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到家庭暴力,平均遭受35次后才会报警。在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传播这期间,迫于经济和社会压力,家庭暴力比例也上升了不少。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绝大部分为女性。
2017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年会上,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报道,放射科医生可在影像图像中发现家庭暴力的线索,进而可以在受害者求助前提供帮助。Bharti Khurana医生发现一位女病人一侧鼻骨有新鲜骨折,另一侧鼻骨却有陈旧性骨折,她查阅了病人档案,发现该病人前不久还有腕关节骨折。如此高频率的受伤骨折,不得不让人怀疑该病人是否遭受过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中,最常见的是软组织损伤,如软组织肿胀、割伤、感染、皮下血肿等。其次为骨折,如新鲜骨折、陈旧性骨折、韧带损伤等。新鲜骨折多见于颧弓、鼻骨、眼眶、下颌骨、甚至脑颅骨;陈旧性骨折多见于四肢,特别是上肢骨,受害者出于本能,会举起手臂保护自己面部免受撞击,这样更容易使上肢骨骨折,如尺骨骨折。曾有报道称,成年女性1/3的尺骨骨折可能与家庭暴力有关。
黑白色调的影像图像,可以为被迫噤声的暴力受害者发出无声的呐喊。希望家庭暴力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及重视,终止家庭暴力的恶性循环。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新生儿为何集体感染肺炎?新手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
2021年2月5日,辽宁沈阳,一月子会所内照看的新生儿们集体出现鼻塞咳嗽症状,最后14名婴儿确诊新生儿肺炎,其中12人在ICU接受治疗。
新生儿为何集体感染肺炎?
新生儿肺炎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前者又可分为羊水吸入肺炎、胎粪吸入性肺炎、乳汁吸入性肺炎。同时14名婴儿产生吸入性肺炎可能不大,所以新闻中的情况就应该是后者-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经过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普,大家也该意识到这也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病菌造成。我们都知道常见肺炎病原体分细菌、病毒和非典型菌等等。新生儿肺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多见,也有克雷白菌、铜绿假单胞菌、枸橼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等等感染。近些年厌氧菌、沙眼衣原体、深部真菌等感染也呈上升趋势。病毒方面,新生儿肺炎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多见。
肺炎感染哪里来?
新生儿呼吸道是十分娇嫩脆弱的,一旦护理人员甚至是个别探视人员的无菌消毒观念不强,手部清洁不到位,或是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后仍接触新生儿,都是一种变相将病毒携带入会所环境,再造成集体传播的可能。免疫系统尚未完善的新生儿们聚集的育婴室则成为“重灾区”,感染率大于一般成人(比如新手父母)。同时我们也该注意到新生儿脐炎、皮肤感染导致败血症或是重症肺炎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新生儿身体任何部位病原体感染都可以经血行传播至肺,形成严重肺炎。这时候新生儿贴身衣物、口水巾、脐带护理纱布、奶嘴奶瓶、包裹衣物甚至被褥都可能是传播媒介,如果没有做到专人专用,甚至出现混用,后果将十分严重。公共使用品如暖箱、吸引器、雾化吸入器、婴儿床等等,是不是在使用中做到彻底消毒杀菌?以上的一切都可能是这家月子会所欠缺之处。
新手父母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
首先就是新生儿环境的清洁与卫生,避免外来未知的太多因素干扰,比如选择有资质和监管的会所,或是居家环境的消毒。其次就是护理人员的健康状态,应提前进行健康体检,并且在护理中注意呼吸道及手部卫生,特别是婴儿聚集时候防止产生交叉感染。最后就是父母自身学习一些护理常识,如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发热、咳嗽、呼吸气促、鼻翼快速煽动、啼哭不止、面色异常潮红苍白甚至紫绀。特别提醒,异常“安静宝宝”也不一定就是健康的表现,整日嗜睡,没有饥饿喝奶欲望的新生儿同样值得提高警惕。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注意:知识官意见并非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个体疾病治疗方案,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