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晒根和吞阳是啥意思?有何道理

  

  正所谓:“对待传统文化要有所取舍,但是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的魅力瑰宝。”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的古国,其实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不仅底蕴丰富,在老一辈人的传统中,还有很多的民俗文化,以及很多的俗语。

  当然,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俗语其实有很多,虽然有些没有具体的科学意义,但是也十分的可靠。这都是老祖宗所总结出来的具体的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就比如,在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有这样一句忠告:“日不晒根,口不吞阳”。很多现代人听到这句话都非常迷惑,不知道在说什么。更是不明白其中的“晒根”和“吞阳”两个词语具体的含义是什么。那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又蕴含着老祖宗怎样的忠告呢?又有什么依据呢?

  

  “日不晒根”的具体含义

  要分析这两个词语的含义,那就先要从前半句“日不晒根”的含义来解释。在这句话中,“日”其实就是指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太阳。而“晒”顾名思义就是指的是阳光的照晒。

  那“根”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个“根”并不是指树根之类的东西,也不是指其他的东西,而是指的是以前的建筑中的墙根。但是墙根其实也有内外之分的,而在这里说的墙根其实并不是指外墙根,因为外墙根是每天都能被晒到的。所以,这里的“墙根”具体指的是房子的“内墙跟”。

  因此,组合起来,“日不晒根”的意思就是说,太阳不能晒到内墙根。这样解释,似乎还是有一些模糊不清。而想要具体地理解这句俗语的含义,还是要将这句话放到它所指的具体语境中去。

  

  这句俗语其实是和古代的建筑盖房有关的。想要详细的了解,还是要从古代盖房时候的一个方法来说起。

  因为古代是没有电灯的,所以在古代建筑盖房时,其实非常重视阳光的作用。一来,阳光可以照亮整个屋子,二来就是阳光的照晒也可以让屋里非常的暖和。

  因此古代盖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让房子的位置坐北朝南。因为这样盖房子,不仅采光非常好,而且非常的通风,有利于空气的流通。而这样盖成的房子住起来会更加的舒适和健康。但是其实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人们盖房子的时候也会为了采光的需要而选择坐北朝南。

  

  而在中国,坐北朝南位置的屋子就被叫做堂屋。而在建筑房子的时候,堂屋的窗户不能开得太高,同时也不可以开得太大。因为,不能让阳光直接从窗户透进来,然后会晒到内墙根。也就是老话所说的“日不晒根”。

  那为什么阳光不能晒到内墙根呢?难道不是有阳光更好吗?尤其是在古代,难道不是有阳光更好吗?

  这其实是因为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虽然阳光很好,但是,如果阳光已经照射到了内墙根,就证明窗户过高,进入的阳光太过多,其实反而会太过于刺眼,不利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因此才有“日不晒根”之说。

  

  “口不吞阳”的含义

  了解了“日不晒根”后,那俗语中的“口不吞阳”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句俗语“口不吞阳”中,“口”并不是指我们日常中一位的嘴巴,而是指的是“门口”。

  其实“口不吞阳”这句话,也是和建筑有关系的。

  在这句话中,“阳”其实指的也还是人们熟知的阳光。那么,“不吞阳”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不能让太阳照进来。所以,总结起来,这句话就是指:门口的位置不能留得太高,不能让阳光照射进来。概括起来就是“口不吞阳”。

  

  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门口对着的是堂屋的地方,而堂屋在古代一般是用来是祭祀祖先,安放灵位的地方,也是一般情况下,各家各户用来举办喜事丧事,以及用来祭祀的场所。

  所以,由于堂屋作用的特殊性,就不能让堂屋的地方有太多的阳光照射进来,不然的话就没有了庄重的感觉,并且会太过于刺眼。

  因此,这其中的“口不吞阳”这句话,也是蕴含了古人在建筑房屋时的良苦用心,以及对于礼仪的仔细考察。

  

  那今天还能继续应用这句话吗?

  既然现在对于“日不晒根,口不吞阳”已经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那我们在现代社会,人们在建筑时,是否还会用这两句老祖宗的俗语呢?

  其实,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在建筑的时候,仍旧会选择“坐北朝南”,并且要有良好的采光。但是,对于“日不晒根”和“口不吞阳”的规定其实已经没有那么的讲究和在意了。

  这其实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一般很少在家中设置堂屋,也很少在堂屋中祭拜祖先之类。更多的时候是家中会设置客厅,而客厅一般只是供家人们一起交流,或者是看电视之类,有时候会选择接待客人,客厅只是一个娱乐的场所休闲的地方。

  

  再加上,在现在,很多时候人们都住在楼房,建筑房子时自己也有很少的主动权。所以,出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目前很少有人再会刻意地去遵守和要求“日不晒根,口不吞阳”这两句俗语了。

  结语

  由于时代在变迁,社会也在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其实是更加的先进了。而俗语在很多时候的确是有些过时了。对于很多古代的俗语,人们其实很多时候也都是选择性地相信,不会过分的盲从。

  但是正所谓,老祖宗还是有老祖宗的智慧在内,虽然目前我们不再用这些俗语,但是其实这些流传至今的俗话,仍旧是当下我们华夏民族的伟大的瑰宝,也是我们不能完全的无视和舍去的。

  

  因此,对待一些俗语和传统,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和当下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及时地更新这些俗语,及时的更新观念。这才是一种最为合适的态度和价值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