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纳米抗体?

  关于什么是纳米抗体,纳米抗体的特征和优势,纳米抗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早已了然于胸。但是,纳米抗体为什么会出现在羊驼、美洲驼、双峰驼等骆驼科动物中?纳米抗体是怎样形成的,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1.HCAbs的发现及起源

  1989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免疫学家Hamers-Casterman等纯化骆驼血清时,在protein G和protein A不同洗脱条件下意外地实现了传统抗体和重链抗体(Heavy-chain antibodies ,HCAbs)的分离,发现轻链缺失的HCAbs,其可变区即是纳米抗体(亦称为nanobody或VHH),图1。

  

  图1. 骆驼血清纯化及电泳分析:protein G上pH3.5洗脱物(lane1)、protein A上pH4.5洗脱物(lane3)即为重链抗体(HCAbs)

  高等脊椎动物中只有骆驼科存在HCAbs,骆驼科属于偶蹄目。站在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问题,偶蹄目源自5000万年前始新世的踝节目,已演化成为哺乳类中最繁盛的家族之一,现存300余种,可分4个亚目:胼足亚目(骆驼和羊驼类)、猪形亚目(猪和西猯)、反刍亚目(牛、羊、鹿等)、鲸河马亚目(鲸豚类与河马)。猪形亚目、反刍亚目、鲸河马亚目中并没有出现HCAbs;所以HCAbs出现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偶蹄目到胼足亚目演化的过程中,最晚出现在骆驼和羊驼物种形成之前。

  2.探索骆驼基因组中的γ2a基因

  在没有轻链(L链)的情况下,正常的抗体重链(H链)会被内质网中重链结合蛋白(H-chain binding protein,BiP)滞留,在细胞内部被降解而不能向胞外分泌。BiP和L链与H链的结合位点几乎相同,当抗体CH1缺失导致L链结合位点的消除同时,BiP滞留的调节机制也同时失效,这使得缺失CH1的重链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并向细胞外分泌,可见拥有去除CH1典型结构的机制是形成重链抗体HCAbs的关键步骤。

  那么骆驼科HCAbs的CH1是怎么去除的呢?还是它原来本就没有CH1,如果有后来又去哪里了?很显然直接对骆驼科抗体基因进行测序,从分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哺乳动物抗体重链可分为五类,以希腊字母γ、α、μ、δ、和ε表示,分别对应IgG、 IgA、 IgM、IgD和IgE。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和研究最为广泛的抗体亚型,产生纳米抗体的HCAbs也属于IgG。如何从浩瀚的基因组DNA中找到重链抗体IgG基因序列呢?Hamers-Casterman团队在发现纳米抗体后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其团队的Raymond Hamers和Serge Muyldermans等从骆驼的肝脏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酶切消化后构建噬菌体基因组文库,采用噬菌斑原位杂交(in situ plaque hybridization)技术,用cDNA γ2a探针经过3轮筛选得到了骆驼重链抗体γ2a基因(ACC No. AJ131945)。

  3.纳米抗体形成的分子机制

  对骆驼重链抗体γ2a基因进行分析,比较骆驼γ2a基因和哺乳动物(人、小鼠、大鼠、兔和牛)Cγ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长度(表1);可见除了非编码区和铰链区长度的一些变化外,骆驼γ2a外显子的长度非常保守,显然骆驼的γ2a是典型的哺乳动物IgG结构。

  表1 哺乳动物IgG外显子和IVS(内含子或间隔序列)长度比较

  

  进一步分析发现,γ2a的CH1、CH2、CH3、H(铰链)、M1和M2分别存在于分开的外显子中(其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与其他哺乳动物IgG基因的类比来确定的),见图2;需要注意的是γ2a基因组中是存在CH1外显子部分的,但是在cDNA中CH1部分已经缺失,这说明CH1部分的缺失可能发生在基因转录到cDNA生成的过程中。与其它哺乳动物相比较,骆驼的CH1、CH2、CH3基因与人和牛的基因同源性较高(70-76%),骆驼CH1区域不包含核苷酸的插入、缺失或终止密码子,但是在骆驼CH1的nt566(图2)位置存在G to C突变,这导致CH1此处的Cys208突变成了Ser208。Cys208在IgG内部折叠过程中形成二硫键,作者分析认为这影响了IgG折叠的稳定,导致CH1突变后难以形成正常的IgG,这可能是CH1部分基因的沉默原因之一。

  

  图2 图中外显子均用方框圈出,其余为内含子;CH1、CH2、CH3分别代表抗体重链恒定区;H代表抗体铰链区;M1和M2代表重链与跨膜和胞质区域。

  事实上,在人和老鼠中就存在一种重链疾病(Morrison, 1978; Khamlichi et al., 1995;Brandt et al., 1984),表现为抗体CH1的mRNA异常剪切而完全或部分缺失,这种情况与骆驼惊人的相似。那么骆驼的CH1部分是不是mRNA剪切异常导致,Raymond Hamers和Serge Muyldermans等将已知哺乳动物外显子和内含子边界序列进行比对(图3),发现在CH1和IVS1(内含子或间隔序列)交界附近,骆驼γ2a基因相较于典型的IgG存在多个碱基的突变,其中的IVS1第1位G to A突变打破了适用于几乎所有真核基因的GT/AG mRNA处理规则,CH1外显子因此被mRNA剪切丢失,而形成无法与轻链结合的重链抗体HCAbs。

  

  图3 骆驼γ2a基因CH1外显子3’附近序列与其他IgG比较

  综上,骆驼科动物因为重链抗体γ2a基因CH1的nt566位置G to C突变,难以形成正常的IgG;CH1和IVS1交界附近的多个碱基的突变,特别是IVS1第1位G to A突变打破了适用于几乎所有真核基因的GT/AG mRNA处理规则,导致mRNA剪切时CH1部分外显子被剪切掉;失去了CH1部分的重链因没有轻链结合位点,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独自与抗原结合能力,形成重链抗体HCAbs,纳米抗体由此而生。

  文献参考:

  1.Naturally occurring antibodies devoid of light chains.

  2.Loss of splice consensus signal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moval of the entire CH1 domain of the functional camel IGG2A heavy-chain antibodies.

  3.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functional heavy-chain antibodies in Camel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