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阳”非复发 不会感染密切接触者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近期,新冠阳性康复者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新冠阳性康复者很容易“复阳”,也就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再次呈现阳性结果,这是他们不愿招录新冠阳性康复者的原因之一。

  那么新冠患者痊愈之后,如果“复阳”,是否代表新冠肺炎复发了?是否会传染他人?对此,记者邀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感染科主任屈莉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等专家解答。

  其实,早在2020年新冠病毒流行初期,“复阳”问题就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围绕核酸“复阳”是否为新冠复发、“复阳”者是否有传染性等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显示国内外的新冠康复患者虽有不同程度的复阳率,但总体来说,“复阳”情况相对少见。

  “复阳”是否意味着新冠肺炎复发?研究人员对“复阳”患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一是采集鼻咽、口咽和肛门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培养,结果均未培养出新冠病毒;二是对“复阳”人员的病毒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几乎不会检测到完整的新冠病毒序列,说明这些标本内含有的是病毒的核酸片段。换言之,这些“复阳”患者体内的病毒一般来说是“死病毒”,即病毒死亡之后,“尸体”碎片留在人体内形成基因片段,这些片段会被核酸检测技术检测出来,但实际上已经没有毒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复阳”病例几乎不会对其密切接触者造成感染。

  有些“复阳”患者会出现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主要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导致疲惫、乏力等症状,“复阳”时这些症状仍然可能存在,属于新冠肺炎的后遗症。部分康复者还会遗留咳嗽、咽喉不适、出虚汗等后遗症,因此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及时予以相应治疗,药物不可长期停用,否则基础疾病加重也可能表现出类似新冠肺炎的症状。

  谈“复阳”色变,完全没必要,由此引发职业歧视更不应该。用人单位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应与其他人一视同仁不歧视。社会各界应该对新冠阳性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能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