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北强南弱”?钟南山院士解答:毒株不存在区别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三年之久,目前我国做了一个大胆决定,那就是全面放开。这就让每个人成为自身的“第一责任人”。

  虽然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比较强,但是其毒性却越来越弱,并且根据钟南山院士的解答:“一般人在7~10天内都能够自愈”。

  

  但是根据很多数据表明,奥密克戎似乎出现了“南弱北强”的现象,因为北方的感染率看上去是比较高的,这让很多北方人非常恐慌。

  1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发表《新冠(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的演讲。

  对于近期网上“北方毒株比南方凶”的说法,钟南山谈到,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广州流行的变异株以BA.5.2为主,本质上毒株不存在区别。

  

  钟南山院士表示,对比之下,北方的潜伏期进一步缩短,有时候接触第2天就会出现症状,大部分人在感染之后没有出现明显异常,有些人出现咽喉干痒,头痛发热等。

  “只要不侵犯到肺,医学上都算轻症。”有些人全身疼痛、高热,很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跟医学上的重症是两回事。

  钟南山院士还表示在广州有些发热很高以及全身疼痛的明显表现,北京症状看起来明显可能跟气温有关系,也可能跟病毒逃逸有关系。

  

  “奥密克戎传播非常快,但不能有这种看法,哪个地方的毒株比较强、哪个地方的比较弱。”

  奥密克戎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恐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应对,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做好自我防护措施,即便是感染之后也不要太焦虑,因为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都会痊愈。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钟南山院士谈新冠疫情动态及应对。他提出加强个人防护的8条建议:

  ①加强防护(戴口罩、保持距离、减少公众聚集等);

  ②不不应该为此感染而害怕;

  ③大多数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

  ④居家注意常做抗原检测;

  ⑤若持续发热一定要去医院;

  ⑥患一般慢性病老年人也要打疫苗;

  ⑦囤药没有太大必要;

  ⑧“老药新用”要经严格实验。

  

  奥密克戎大多数患者均为无症状或轻症状,在发病过程中,身体会面临哪些不适?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总结一份从发病到转阴的“症状分析”:

  发病第一天:症状较轻,可能只有轻微咽喉干痛,身体乏力;

  发病第二天:开始有发热症状,有部分人可能高烧到39℃,同时咽部不适感加重;

  发病第三天:症状最重的一天,高热39℃以上,浑身酸痛无力,咽痛加剧;

  发病第四天:体温开始下降,很多人发热症状缓解,不再发热,但仍有咽痛、流涕、咳嗽等;

  

  发病第五天:体温基本正常,但身体乏力,流涕、咳嗽、咽痛等依然存在;

  发病第六天:不再发热,检测可能出现核酸转阴,但仍有咳嗽、流涕等;

  发病第七天:症状明显好转,核酸很大可能转阴,但此时不应该松懈,而是应该继续保持好习惯。

  李侗曾医生提醒,不同体质,不同人群,可出现病程更短、病情更轻表现。部分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有基础班的老人病程较为复杂。

  

  1、居家隔离:感染奥密克戎后需要立即居家隔离,尽量单人独处,注意佩戴口罩并做好室内消毒,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也不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医,以免疾病扩散或造成交叉感染。

  2、药物治疗:患者高烧不退且体温在38.5℃以上时,需要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有效降温、消炎。

  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儿童,体温出现38.5℃及以上应遵医嘱用药。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待体温下降至37.5℃后,可停药观察。

  

  3、物理降温:高烧不退患者用药治疗期间,还可适当多喝温开水,促进机体循环代谢加快,促使排尿、排汗,辅助机体散热。同时可以用温水擦拭腋窝、腘窝、腹股沟等部位降温。期间需做好保暖,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4、调整生活方式:治疗期间需注意养成规律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并注意勤洗手、勤消毒。饮食上不宜吃过多辛辣、生冷食物,如辣椒、洋葱、雪糕等,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豆类、奶类等。

  

  如果经过以上措施处理之后,体温仍然没有明显下降,或者婴幼儿持续高热并且伴随呼吸困难以及胸闷等症状,需要立即到发热门诊就医,谨遵医嘱进行治疗,千万不要拖着。

  关于奥密克戎感染,很多人比较好奇,奥密克戎会不会像流感那样重复感染呢?《自然·医学》的上述研究再度引爆了人们对于新冠“重复感染”的广泛担忧。

  但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告诉“医学界”,对于重复感染,“几率一定是低的,症状总体也会比第一次更轻。”

  

  事实上大多数病毒与初次感染相比,重复感染时的症状和并发症会明显更少,因为人体持续的保护性免疫系统反应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登革热病毒,再次感染后病情反而加重,这主要是由于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

  在这套理论中首次感染病毒后产生的中和抗体不仅无法防止病毒再次入侵,反而会与它们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再感染过程,引起更严重的机体病理反应。

  “但目前全球都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引发ADE效应。”金冬雁认为,和大多数病毒感染一样,感染新冠病毒,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接种了一针“天然疫苗”,能够对后续感染形成有效保护。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危重症医生余昌平现身说法,他在12日发布视频称,自己出现低烧,有头晕、咳嗽等伴随症状,“应该是感染了(奥密克戎)”。

  余昌平医生参与过2020年武汉第一波疫情防控,期间感染了新冠病毒,患上肺炎,严重时曾无法下床。在最新视频中,他表示:

  (这次感染)好在症状很轻,奥密克戎的毒力明显下降,身边感染的人很多,但绝大部分就是有点难受,几天就好了。

  

  今年年初卡塔尔的数据显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先前感染预防再感染的有效性为52%,而对严重或致命的新冠感染,大约有87%的保护作用。这一数据甚至和许多新冠疫苗持平。

  针对《自然·医学》的最新研究,根据金冬雁和陆蒙吉的说法,结论有参考意义,但并不足以证明“新冠二次感染会比初次感染更严重。”

  已经获得自然免疫,会再次感染,就表明这些人的基础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因此二次感染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并不足为奇,“这和是否是新冠病毒,并无直接关联。”

  

  所以本身有基础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做好防护措施,尽量不要去人员聚集的地方,一旦出现不适,就应该立即进行治疗,当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恢复的过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