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苗族的“射背牌” 有“穿越生死的爱情约定”之称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习俗--“射背牌”,有“穿越生死的爱情约定”之称。据悉,当地人认为,在苗族社会里,恋爱是个人的行为,而婚姻则是家庭或家族的行为,它涉及到家庭乃至家族的人际交往及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因此,一些有情男女,就不一定能终成眷属。在高坡乡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演化出了“射背牌”习俗。

  “射背牌”有一个古老传说:唐代一对男女青年相爱,但双方父母却给他们另外订亲,不许他们成婚,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父母和族人提出了“阳间不能婚、阴间结夫妻”的要求,并要求双方父母和族人到场,通过“射背牌”仪式,缔结阴间婚姻,即“结阴亲”。他们的父母和族人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同意了他们提出的这一种既不悖父母之命,又能了结双方情愫的做法。自此,“射背牌”为所有不能成婚的恋人所效仿,渐演成俗。

  这个习俗是因青年男女对父母指定婚姻不满而又不能反抗,同家庭达成的妥协产物,它成为执着爱情者的精神慰籍。图为“射背牌”活动前,一位苗族母亲为女儿梳妆打扮。

  等把漂亮的衣服穿好后,再用长长的头巾一圈一圈的裹在女儿的头上,最后再用丝巾做成的花戴上头帕。

  一名苗族女青年在去参加“射背牌”活动途中,她的背上背着她的“背牌”。据了解,苗族女青年的背牌分前后2块,用很宽的布带连接起来,套头穿上,前面一块较小,后块比较大,长方形,上面是四方形的印章样的图案,好象是个"丰"字,周围还绣有多种不同的花案,质地虽谈不上非常精美,但一定是凝聚了苗族妇女一针一线的心血和感情。

  这名德高望重的寨老将去见证苗族男女青年的“射背牌”。

  在去参加“射背牌”活动前,苗族女青年在梳妆打扮。

  一对苗族男女青年在前往“射背牌”活动的途中。

  一名苗族男青年在“射背牌”活动中,用弓箭射向恋人放在地上的“背牌”。

  另外一个“射背牌”的故事。据说古代当地因为一村一姓,在孩子很小时,老人就给孩子们定下了娃娃亲。当孩子长大后,有了恋人却又不能违背父母意愿,于是商定去射背牌,到了四月八赶场的时候,女子把背牌挂在树上,男子用箭射穿,然后,男子保留这块背牌,把自己的手帕送给女子,之后两人回去按照父母之命各自娶嫁,不再往来。谁先过世,就让之女将对方给自己的信物一同下葬,等两人都过世后,在阴间靠信物相认,再结为夫妻。

  苗族女青年的背牌不仅是一种服饰,也是高坡苗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一个结构性文化事象。它是高坡苗族人的一种外在文化标识,也是他们的情感文化的表现中心或特定的象征物。同时,更是他们审美文化的凝聚点,而且这是一种独具的不可替代的美。揭示背牌的这种文化事象的结构性质,对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特别是边缘性的弱势文化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高坡苗族“射背牌”那种以弓箭射之,以象征山盟海誓,永结同心的场面,这不正好与西方丘比特之箭代表爱情有些不谋而合?有人说,高坡乡的苗族群众成功地解决了婚姻情感与法律不兼容的问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