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条”震撼出炉!抗了三年,为什么“疫情的拐点”是现在?
作者|馆长凯先生|作者
来源|志愿云之家
(zhiyuanyunzhijia)01
看到多元意见背后的利益诉求
面对疫情,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会存在不一样的声音。
屁股决定思维,利益驱动观念。
疫情这几年,舆论场上普遍存在两种声音——“清零”和“共存”。
对于这两种声音,我们不能一拍脑就说谁是对,谁是错。
而是要看到这两种声音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诉求。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不是感情用事,而是要考虑成本,衡量利弊。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
刘,是我的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
疫情头两年,他可以说是坚定的“清零派”。
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感受到疫情对他的威胁,甚至来说,因为经常“居家办公”,让他感觉过得比疫情之前还要爽。
要不要清零?要不要支持国家政策?那必须要啊。
自己工资照拿不误,又能够避免病毒扩散,保护大家生命健康,这样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当然要坚定不移的支持。
可是今年,公司over了,他被迫失业,打算出去重新找份工作,时不时的封控,又令他经常寸步难移。
没了收入来源,现实的压力就滚滚而来。
不说其他,光是身上的房贷,就像索命鬼一样在后面不断的鞭策着他。
银行可不会因为你没了工作,或者被封控在家,而对你网开一面。
这个时候,要不要清零已经不是他关心的主要问题了,他就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放他出去,能够让他赶紧找到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
这就是现实,很骨感,但我们又不得不去正视的一个问题。
不是所有的人的工作都是旱涝保收。
工作很稳定的,没有太大失业风险的,换我,我也更愿意坚持站清零这边。
自身的自由或许受到一些限制,但总好过增加被感染的风险,更何况家里还有老人孩子。
可是因为疫情,失业的,难以维持生计的,态度就不一样呀。
短时间,或许能熬,但长时间下来,能咋办,他们也要活呀。
家里有老人的,要赡养对不对;有孩子,上学要花钱对不对;贷款买了房的,要还房贷对不对;开店做些小本买卖的,要付房租对不对……
这些都要花钱,没人会为你买单。
当疫情的雪花真正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是会疼的。
所以,无论是哪种观点,用简单的“对”与“错”去衡量都是狭隘。
因为,这些观点的背后,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代表着组成这个社会的千千万万个家庭。
他们本身没有恶意,谁不希望着疫情早日结束,谁不希望国泰民安?
大家期盼其实都是一致的,只不过说,囿于不同群体,基于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
我们理应认识到这种社会参差存在的合理性。
在中国,如果说在不影响国民生计的前提下,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意见,最多也就发几句牢骚。
该怎么封控怎么封控,毕竟安全要紧。就算不考虑自己,也会考虑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不像西方某些国家,一天不出门溜达就不自在,要求戴个口罩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的劝。
可是,我们都清楚,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
不可能既要又要,这中间必然伴随着诸多无奈的取舍。
既是取舍,那必然需要权衡利弊。
那么,国家是如何权衡的呢?
过去三年,为什么我们要采取相对严格的防疫措施?
而如今,为什么又要进行调整优化,逐步放宽管控?
搞清楚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我们才能够在当下防疫变局当中把握主心骨。
02
严防死守的三年
2019年12月1日~2022年11月11日。
从国内新冠疫情爆发到“二十条”防疫优化措施的出台,近三年时间,我们对疫情的态度基本上是“严防死守”,是防疫做加法的三年。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美国,人口3.32亿,目前累计死亡病例110多万。
英国,人口6732万,目前累计死亡病例约19.7万。
德国,人口8313万,目前累计死亡病例约15.8万。
法国,人口6750万,目前类似死亡病例约15.9万。
俄罗斯,人口1.43亿,目前累计死亡病例约39.2万。
日本,人口1.26亿,目前累计死亡病例50608例。
韩国,人口5174万,目前累计死亡病例30847例。
这些国家人口数量都远低于中国,而与中国人口最为相近的印度,对外公布的死亡数据是50多万。
可实际上,印度因为疫情究竟死亡多少,至今还是个迷。
此前,世卫组织曾估计显示,2020年至2021年间,印度因新冠疫情死亡人数就高达470万。
那么,拥有这14.13亿人口的中国,疫情累计死亡病例有多少呢?仅30605例!
这就是这三年来,举全国之力,做出巨大牺牲后,换回来的最直观的成绩。
如果没有这三年的严防死守,印度的防疫结果,就是答案。
你可能会说,印度的医疗卫生体系怎么可以和我们相比。
那美国呢?英国呢?德国呢?
不说西方国家,就说日本,好歹是个发达国家吧,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是我国三倍多。
自今年年初放开以来,仅10个多月时间,死亡人数就高达3万多。
(来源:《朝阳新闻》根据官方报告统计)
如果按照这个死亡比,那我国会有多少死亡病例,可以粗略计算一下。而且,这还仅仅是僵硬的计算。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管理难度上无疑要更大很多。
就好比管一个10人的小公司和管一个100人的公司,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年国家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这样亮眼成绩背后的不易。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做出的努力和牺牲。03 防疫政策的转变是无比谨慎的
那么,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又要去转变防疫策略呢?
这一阵子,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全国多地都在进行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和调整。
截止12月6日,国内共有16个城市、2个省份陆续公布,市民进入部分公共场所无需提供核酸检测证明。
而在昨天,也就是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更是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十条措施。
信号
已经很明显了!
用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说法就是:“新十条”的发布,吹响了中国走出新冠疫情阴霾的决定性号角。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日子,会有更多的地方响应。
旧的防疫模式,将逐步成为过去式,新的防疫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这样的转变,让不少人感到有些惶恐,觉得是不是太草率了?
亦或者纷纷猜测:是不是国家扛不住了,所以索性就放开了,不管老百姓死活了?
过去三年,我们习惯了严防死守的防疫环境,如今一下子转变,确实会引起不少争议。
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转变绝对不是脑子一热的结果,相反,是建立在无比谨慎态度下,顺应疫情发展形势,做出的科学决策。
从2019年年底,到2022年年底,有多少国家陆陆续续放开管控,可是我们一直在坚持,一直在观察新冠病毒的演变。
从最初的原始毒株,进化到阿尔法、贝塔、伽马,再到德尔塔,再到如今的奥密克戎。
我们可以看到:病毒进化总体的趋势是致病力不断在减弱,传染性在不断上升。
基本上符合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的规律。
奥密克戎毒株起源何方至今未知,但奥密克戎变异株BA.1是在2021年11月首次发现于非洲。
并且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取代德尔塔病毒,成为全球主要的新冠病毒变种。
相较于德尔塔病毒,奥密克戎虽然传染性更强,但毒性明显更加温和。
所以,也就是从奥密克戎开始,“无症状感染者”成为了主流。
基于此,更多国家选择了放开对疫情的管控,日本就是一个比较典型例子。
疫情爆发初期,日本在疫情管控上同样非常严格,所以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可是在今年3月份,就宣布全面解除防疫管控措施。
日本,作为曾经亚洲防疫的模范生之一,对待疫情不能说不够谨慎。
但我们相比于它,无疑更加谨慎。
即便面对致病力更弱的奥密克戎毒株,也在以非常谨慎的态度进行观察。
和病毒斗智斗勇这么些年,我们都知道,病毒的变异速度非常快。
我们不能够保证奥密克戎毒株不会再一次发生跳跃式的进化(即基因发生重组,进化成新型病毒)。
而这种进化会朝着致病力更弱还是更强的方向,我们都无法保证。
所以,我们只能持续观察。
对奥密克戎病毒,我们又足足观察了一年的时间。
从最初的奥密克戎BA.1,到BA.2,再到当下在国内各地流行的BA.5,以及现在在北京肆虐的被誉为传染性最强的BF.7(BA.5变异株的亚系)。
可以说,对于奥密克戎病毒,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今年12月3日,在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大会上,张文宏做出了最新的研判。
他坦言:从当前看来,尽管奥密克戎有很多亚型,但它的跳跃式进化看起来极为困难。
而且当下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是处在我们可接受范围之内。
从广州疫情的重症率就可以看出:
本轮疫情,累计感染超16万例的广州,重症患者仅4例,而且都是由基础疾病所引起。
此外,很多人关心的,关于感染奥密克戎后,症状会有多严重?该如何治疗?是否会存在后遗症?等问题。
也有相关亲历者进行详细阐述。
如近日澎湃新闻,采访了多位已经转阴的上海市居民。其中包括90多岁的老人,2、30岁的青年,以及6岁的孩童。
目前,他们的生活已经回归正轨,并且目前均未出现后遗症。
他们具体的经历如何,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不详细阐述,大家可见文章(点击可查看)。
除了这些,之所以现在做出这样的转变,也是基于国际疫情形势判断。
从当前国际新增死亡病例的数量来看,明显有着放缓的趋势。
所以,综上,我们转变防疫策略,采用相对宽松的防疫模式,绝对不是草率的行为,而是抱着无比谨慎的态度。
而这恰恰体现了我国一直以来坚守的“以人为本”的防疫原则。04 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网上有人问:
如今防疫策略的转变,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防疫重心从过去的“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转为了“恢复经济、保障生产”上来了。
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因为两者从根本上来说是息息相关的,是“鱼”与“水”的关系。
没有人,所谓的恢复经济、保障生产就无从谈起。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口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说富士康。
没有人,谁给它复工复产?
而没有经济的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就会缺乏有力的支撑。
国家防疫要钱,建立更加完善的卫生医疗体系要钱,个人看病买药也要钱。
所以,不能以对立的眼光去看待两者的关系。
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更加明白国家防疫政策变动的内在逻辑。
过去三年,我们采用的是比较严格的防疫措施。
那是因为,过去病毒的致病性更强,我们的防疫体系还未健全,国内疫苗的普及率还待增强,对感染者的临床经验还有待提高……
如果说提早放宽,那势必带来的后果就是更多的死亡病例。
虽然过去三年我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换来了较低的死亡率,这无疑是利在长远。钱可以再赚,但人死不能复生。
所以,无论是从“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还是从成本的角度衡量,这三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而现在,为什么我们又要转变防疫策略呢,那是因为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
病毒的致病力明显降低,我国的防疫体系也较为健全,居民的疫苗普及率也较高,对感染者的临床经验也日趋丰富……
东风已至,再坚守过去的防疫模式就不合时宜了。
再以广州为例,本轮疫情累计感染超16万例,但无一人死亡。
可以预见,在这个时候转变防疫策略,我们付出的代价必然是非常小的。
既然如此,那恢复经济,复工复产,保障就业,就很有必要。
防疫不是为了防疫而防疫,本质上是要最大限度保障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认清现实,理解国家防疫政策变动的内在逻辑,相信国家能够做出最正确的抉择。当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疫情还远没有结束。
防疫策略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飞自我。
相反,今后我们要更加严于律己。
这是一场全民的战役,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介绍:《凯先生思库》,与新闻热点信息不同,这里提供深度知识,分析事件背后更深层次原因,帮助你在生活工作中思考得更稳健。本文首发于志愿云之家(ID:zhiyuanyunzh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