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均匀、易脱片…...如何不用爬片直接做免疫荧光?
师弟
师姐,我新染的免疫荧光片子,为什么外圈细胞比内圈的要亮呢?
你这细胞密度过高都连成片了,爬片做的也不好,加上染料接触细胞的面积也不同,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师姐
师弟
啊,密度太高吗?之前我掉片儿也是密度太高导致的……
对啊!还有你之前忘记把玻片密封好,玻片接触空气湿度大黏连了很难分开,罚你这周刷瓶子!
师姐
师弟
呜呜呜好的……要是培养皿里能直接做细胞免疫荧光就好了
免疫荧光技术应用广泛,不过传统的免疫荧光实验经常会遇到爬片效果欠佳、染液分布不均以及操作繁琐,费时费力等难题。
不要怕,今天给大家送上一体化的「培养室-固定-染色-成像」免疫荧光解决方案!
Ibidi 一体化免疫荧光染色载玻片
无需包被爬片,快速染色无渗漏
节省试剂与细胞
▼ 扫码立即 0 元试用 ▼
一体化免疫荧光有什么优势?
无需包被爬片,一个盒子搞定全部实验
一体化免疫荧光含有 8/18 个独立的开放小室,「All-in-one」小室可以直接用来做细胞培养和显微观察。这种腔式载玻片/培养皿,不需要包被,不需要爬片。
培养细胞-冲洗玻片-固定细胞-染色-成像,所有步骤都在这个载玻片就可以完成。
光学效果极佳,适合各种显微镜
No.1.5 聚合物盖玻片底部非常适合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具有极佳光学效果,适用于各种显微镜技术(如 DIC、宽场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FRAP、FRET、FLIM 和 LSFM)。
以下是今年发表在《Cell Biology and Disease》杂志的文章,使用一体化免疫荧光技术对 U2OS 细胞进行的染色图片,质量高、清晰美观,助力高质量论文发表[1]。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价格经济实惠,仅需少量的细胞和试剂就能出结果,可以帮大家节省大量科研经费。
Ibidi 一体化免疫荧光如何操作?
下面介绍一个使用 ibidi μ-Slide 8/18 孔载玻片培养和染色贴壁细胞的详细实验方案。
培养大鼠成纤维细胞,用多聚甲醛固定,再用线粒体染料 MitoTrackerDAPI 对细胞核进行复染。最后经过一抗和二抗染色,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探测其他细胞内结构。
该应用包括四个主要步骤:
在我们的示例中,我们使用了以下材料:
? Rat fibroblasts(cell line)
? μ-Slide 8 well,ibiTreat(ibidi,80826)
? Paraformaldehyde(2% in PBS)
? Triton? X-100(Fluka,0.1%)
? Blocking solution(1% BSA in PBS)
? MitoTracker Green(Life Technologies,50 nM)
? DAPI(Sigma,0.1 μg/mL)
荧光显微镜(倒置),带有适当的滤光片组。
1
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打开 ibidiμ-Slide 8 孔载玻片 ibiTreat(80826),将其放在 μ-Slide Rack(80003)或适当的平面上。准备细胞悬液(5 x 104 细胞/ mL),并在 μ-Slide 8 孔载玻片每个孔中加入 300 μL 盖上盖子。 将载玻片放入培养箱(37°C;5 %CO2)中,让细胞附着。培养至少 3 小时或过夜。Tip:对于更长的细胞培养,建议几天后进行对细胞进行换液。
2
固定,渗透和封闭
使用细胞培养抽吸装置从孔中吸出细胞培养基,将 300 μL 缓慢加入每个孔 Dulbecco PBS 清洗细胞。 用约 150 μL 2% paraformaldehyde 固定细胞 20 分钟,之后吸出液体并涂抹 150 μL 的0.1%Triton?X-100,10 分钟后吸出液体并用 300 μL BSA 封闭液洗涤细胞。
3
染色
准备染色液和抗体溶液,使用 150 μL DAPI 溶液并在室温下培养 30 分钟,用 300 μL BSA 封闭溶液洗涤细胞两次。使用 150 μL MitoTracker 溶液并培养 45 分钟,用 300 μL BSA 封闭溶液洗涤细胞两次后吸出,再逐滴添加约 150 μL 的 ibidi 安装介质。
4
成像
在荧光显微镜下用合适的滤光片组观察细胞,并可选择用 ibidi 浸油(#50101)观察细胞,(可选)覆盖图像以创建合并图像。
无需包被爬片,快速染色无渗漏,节省试剂与细胞,加速你的实验进程,助力科研成果快速发表。
如此方便的 Ibidi 一体化免疫荧光染色载玻片,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申请 0 元试用!
内容策划:那雪妍内容审核:朱卿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Avital Schwed-Gross, Glucocorticoids enhance chemotherapy-driven stress granule assembly and impair granule dynamics, leading to cell death, J Cell Sci,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