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人日记:阳的味道,第五天
阳人日记,打算写到今天就止住了,因为不管明天还阳不阳都得去上班了,办公室堆了一大堆事情,又是年终总结考核阶段,从周三有反应,周四早上测抗原阳性,晚上出周三核酸阳性,周五休息,周六周天继续闭关修炼,明天得出关了。我属于症状不是很重的,第二三天症状还是有点重,周末好多了,现在也还有点症状,鼻塞流涕,鼻子快吹坏了,还带点血丝。想着应该有抗体了吧,周一再找个抗原测测或做个核酸,我估计应该转阴了。
我看不少同事都烧到39,甚至40度。其实很高了,那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正在你身体里面和病毒做殊死搏斗,异常的激烈,经过一场生死搏杀,最后通常身体会胜出,病毒会落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相应的症状,辅之于相应的药物或物理疗法,那战胜病毒的机会也更大一些,所用的时间也会更少一些,我主要是喝中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有被病毒干败的情况发生,主要是老年人、儿童还有那些身体本身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更容易在病毒感染后罹患重症,乃至死亡。据说目前的毒株死亡率极低,但也不是能够完全排除死亡的。
这波感染来的很快很凶猛,医务人员尤其是首当其冲,遭遇最早和最猛烈的一波感染,本来还计划组织开打第四针疫苗,但接种疫苗的社区服务人员也全部被病毒团灭了,都在家休息呢。今天中国疾控中心的张刘波主任在一个培训班讲课的时候讲,把我的疫情防控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严防死守动态清零,过去三年 第二阶段是全面溃退普遍感染,持续3-6月 第三阶段是心有余悸回归常态,从传染病成为常见病,未来与人类共存。
目前我们正处在这艰难的全面溃退普遍感染阶段,在未来的半年左右,我们的医务人员将会持续不断的被感染,有些人可能也会反复被感染,只到更多人获得更强的免疫,大量大众感染后也获得相应的免疫,社会也逐步恢复到常态,这波疫情也将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退去,并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三年的抗击疫情,大家都随时绷紧了一根弦,目前这 根弦暂时还不能完全放开,起码要等这个高峰过去,大家真正平稳的度过高峰,才算把新冠送走。
几天前我看网上有个小段子,说北上广几个地方阳的味道,说的诗情画意,他说: 上海的阳终究跟北京有些区别,上海的口感虽然层次感强,但缺少北京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而且少了那么点老灰的醇厚。上海的阳虽然在气场上小了一圈,却多了些小资的味道,同样是阳,北京的更接近大阳,上海更接近小阳。硬要说的话,一个带有铜锅涮肉的酣畅感一个带有猫屎咖啡的细腻和情趣。广州的阳湿润灵秀,但要说量足和味儿正,大抵是不如北京的。也听说过河北的阳粗砺豪放,可惜又少了一点底蕴罢。我个人觉得阳还是讲究个沉淀,北京的老阳着实是比南方新阳厚重,吸起来入鼻绵柔,却不失醇厚,仔细品味之下略有回甘。 雾,是故乡厚; 阳,是北京纯 我觉得昆明的阳也有他的特点,那就是风景秀丽,蓝天白云,今天看到有人总结了一个昆明毒株的特点,完美的把大观楼长联的意境镶嵌到了昆明的阳里面。瞬间就觉得昆明的阳,很有味道。他说: 昆明的阳,不同于北京那种北方的刚烈刚猛,也不同于广州那种煲汤似的温和,似有似无,像滇池…喜茫茫空阔无边,如北走蜿蜒的峻岭耸翠,又像南翔缟素般缠绵悱恻,几分清咳,几分酸软,几分的若有似无的疼痛。就像这座城的美景那样,在潜移默化里植入千家万户,慢慢浸润,像四围香稻四溢,像万顷晴沙扬砾,像九夏芙蓉瑰丽 ,又像三春杨柳飘逸。真的,阳不阳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的意境。安逸乐天的温情,那种丝丝缕缕的疼,让人期待中有忐忑,忐忑里又暗暗备着。闭上眼,呼吸一下,这种“昆明的味道”。
在和病毒做斗争的时候,我们依然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昂扬的斗志,在空气中都弥漫着奥密克戎的情况下,我们也只能选择勇敢的负重前行,做好个人防护,守护好你该守护的人,完成好你的本职工作,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了。愿每一个人,都能够平安的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闭关修炼即将结束,之所以有这次闭关,主要是之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身体素质下降了,抵抗力免疫力都滑坡了,以前跑百公里越野的时候,哪里会生什么病。出关后,锻炼要放在首要了。
漫谈医管本公众号文章皆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或部门,部分转载均标明出处。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原创医管资讯,愿与关心医院科学管理的朋友,一道学习,共同进步,推动医院管理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