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开具疫情防控的“心理处方” 不信谣不传谣 专注当下之事

  近日的朋友圈大体分两类人,一类是阳性,一类是心理阳性。

    每天都要测很多次体温 忍不住反复洗手消毒

  进入12月以来,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乘坐公交、地铁不再需要扫码,全员核酸检测取消,行程码下线……防控措施调整后,很多人陷入不安和焦虑。“以前总急着往外面跑,现在哪儿也不敢去”“朋友圈里有人‘阳了’,感觉下一个就是我”“一听说身边有人‘阳了’,就觉得自己喉咙也不舒服”。

  市民白女士近期每天都要测很多次体温。她说,听说身边朋友“阳”了之后,她也“心理阳”了。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咽一下口水,看喉咙痛不痛;摸下脸,看有没有发烧;猛吸一口气,看鼻子堵不堵……只要有一点头疼,就觉得“阳”了,有点嗓子疼,也觉得“阳”了,有点拉肚子,还觉得“阳”了,她忍不住反复洗手消毒,焦虑不安。

  西安市红会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王礼群说,近期很多人的情绪变得很复杂,还有了等“阳”来的心态。对于这个现象,王礼群提醒大家一定别焦虑。发烧了,有症状了,对症治疗就好;没有症状的也不要胡思乱想。在心理学上来看,焦虑源于“现实与可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就会没有安全感。这虽然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过度焦虑,就会影响日常生活。

  疫情下的常见情绪反应有,焦虑多疑:把各种不舒服与相关症状联系起来;惶恐不安:忍不住反复洗手消毒;愤怒暴躁:极度敏感、因小事发脾气;抑郁悲伤:每天都十分疲惫、精神不振;盲目乐观:认为事不关己,不做防护;孤独寂寞:不能与亲朋团聚,寂寞感加强;自卑自责:认为自己“阳”了连累了家人、朋友;冲动激惹:情绪不能释放,某些情况下突然爆发。

  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 专注当下之事

  如何积极调整心态?王礼群给大家开出一份疫情防控的“心理处方”。

  一定要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焦虑恐慌来源于未知,从而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是基于病毒特点和疫情形势及各地疫情应对实践经验。大家应该通过正规途径充分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不信谣、不传谣,才能缓解焦虑、减轻恐慌。要关注官方发布的防控科普,学习掌握防控治疗知识,做好应对准备。

  专注当下之事,尽量保持原本的生活工作节奏,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工作、锻炼。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同时保持人际互动,如果出现情绪低落或受某些不良情绪影响,可主动与信任的人倾诉获得心理支持。必要时也可寻求心理专业人员支持。

  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人体可自行分泌的“快乐激素”,每日不少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能有效促进这两者的分泌。同时充足高效的睡眠也可以让人体得到舒缓放松,能更好地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紧绷感和警觉状态。

  铺天盖地的“阳”信息会逐渐迷失自己的主观判断,可以减少刷自媒体的时间,这也是切断“焦虑源”、解放心灵的关键所在。

  这4招让情绪“修复”

  平缓呼吸法:吸气、屏气到呼气均默数5秒,吸气时通过鼻腔缓慢而充分地将空气吸到身体最深处,呼气时则通过鼻腔或口腔缓慢呼出,待完全呼出气体后可正常呼吸2次。循环上述步骤,每次练习3~5分钟。

  放松肌肉法:通过特定的顺序,有意识地感受身体主要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可以采用平躺或端坐的姿势,放松顺序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反之亦可。

  “蝴蝶拍”:可以闭上眼睛或者半合着眼,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双手交替摆动,轻拍双肩,同时缓慢深呼吸,如此重复,直至平静。

  保险箱技术:有意识地对内心积攒的负向情绪进行“打包封存”,使自己较短时间内从负情绪及消极观念中解放出来,实现正常心理功能的恢复。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相 责编 王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