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访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卢洪洲教授

  中新网上海1月27日电(孙国根 陈静)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民众关注。人们对“多样化”的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优势、不足有很多“疑问”。记者27日采访了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组专家、境外抗疫医疗专家组后方支持团队专家、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卢洪洲教授。

  一.有关核酸检测

  记者:核酸检测发现本轮西安、河南禹州疫情均超10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卢洪洲:出现疫情后,对密切人群、高危人群进行大规模的核酸筛查是早期发现感染患者的重要手段,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发现在过去与新冠病毒的斗争的两年时间里,随着疫苗的普及以及病毒自身的进化,新型冠状病毒已变得“很聪明”,其特征在不断发生重要改变,比如无症状感染者的隐匿性感染越来越多、病毒的传播性也越来越强,同时在筛查过程中一些确诊前多次检测阴性病例也时有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在筛查的频率和规模上有所调整,目的是更快、更好地控制疫情的扩散。因此,根据国家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确诊患者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策略。

  卢洪洲指出,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体的控制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个体之间的排毒规律存在差异。 卢洪洲教授供图

  卢洪洲指出,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体的控制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个体之间的排毒规律存在差异。 卢洪洲教授供图

  记者:在重点人群中,比如上海的奥密克戎感染者是在14+7的最后一次检测才确诊,郑州也有一病例7天做7次核酸后才确诊的案例,为什么会有连续的假阴结果?

  卢洪洲:准确地说,这种情况并不是假阴性结果。因为天然免疫是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当人体的免疫系统感知到外界病原体入侵时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抑制病毒或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复制,只有在突破这道防线后才能建立感染,病毒载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被检测到。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体的控制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个体之间的排毒规律存在差异。现在随着疫苗普及,多数人群在天然免疫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体液免疫来对抗病毒的感染,因此病毒建立感染所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这就直接影响了感染者的确诊时间。

  记者:在非重点人群中,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一些出差频率较高的低风险人群,几乎天天都在做核酸,并且精准到48小时内的有效期,医疗机构门诊、住院也提高了检测频率和要求。核酸检测为什么越做越频繁?

  卢洪洲:中国现行的防疫政策有效控制了新型冠状病毒在国内的流行和传播。但是由于国外疫情的广泛存在,人员和进口商品为媒介的输入性风险是持续存在的。最近北京、珠海以及深圳疫情的流调数据都显示确诊病例可能经由境外物品感染病毒,且多数病例是在例行核酸检测过程中被发现的。此外,核酸检测是一种“进行时”检测,只能代表采样时的健康状况。当体内病毒浓度不够或是采样手法不规范时,都有可能出现检测不到的情况。因此,现行的核酸检测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配合我国的“动态清零”政策。

  记者:在多轮疫情中,整个核酸检测体系虽频率越来越高,但检出率和灵敏度在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卢洪洲: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越来越高,目前很多厂家的试剂盒灵敏度相对于初期都有显着提升。所谓的漏检和假阴性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试剂盒的灵敏度造成,而主要原因还是个体之间的排毒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采样质量问题。我们医院的团队在疫情的早期系统对比过不同呼吸道样本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采集样本用于核酸检测时,优先采集痰液,其次为鼻拭子。单纯使用咽拭子样本用于病毒筛查有可能出现假阴性。随着疫情的持续,民众的主动防控意识在不断提升,除了常规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主动接种疫苗以外,大家也对一些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高危行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会及时主动的参加核酸筛查和上报。这对我们更好地控制和应对疫情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记者:15日,国家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发文要求推广20混1的核酸检测,从单检、到5混1、10混1再到20混1,为什么会越混越多,这样做的优势和弊端是什么?

  卢洪洲:混检是显着提高核酸筛查效率和控制成本的最好方式。目前混检的采样方式是将多个受检者的样本采集到同一个采样管中,然后提取核酸进行下一步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因此,从技术角度讲这样不会降低核酸筛查的灵敏性。随着目前筛查规模和频率的增加,混检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提高筛查效率和控制筛查成本。20混1更加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工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我们混检采样管的更新和核酸检测人员在核酸提取前的样本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有关抗原检测

  记者:目前,欧美、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均开始了以抗原检测为核心的防控策略,这些策略是基于什么样的科学原理?这些国家有哪些必备的支持条件?这样的策略有哪些风险?中国不启动抗原检测是出于哪些考量?

  卢洪洲:相对于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使普通民众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居家检测。目前,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大规模流行,受限于人力、物力成本等因素,核酸检测能力无法满足疫情防控的需要;此外,国外对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管控措施以居家隔离为主,因此抗原检测成为他们的主要检测手段。尽管一些新技术在抗原检测试剂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灵敏度,但是仍然是显着低于核酸检测方法的,通常只能检出强阳性样本,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在此情况下,必然存在漏检的情况。目前,中国核酸检测能力强,能够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策略的需要,因此目前还是以核酸检测结果为准。

  记者:在整体流行率较低的中国,抗原检测的结果是否可信或具有可参考意义?考虑到抗原检测的便捷性,假设绿码人群以抗原自测阴性结果为由,就医、出行、进入公共场所,是否具有可行性?

  卢洪洲:可靠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其阳性结果肯定是可信的,好的试剂特异性为99%。但按照我国目前的防控指南,核酸检测仍是金标准,也就是说,如果抗原检测为阳性时,仍需核酸检测确认;同时,受限于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问题,必然会漏掉一部分病毒载量较低的感染者。我认为在我国现行的防疫政策下,还不适于以抗原自测结果作为就医、出行和进入公共场所的依据。

  记者:对于轻症为主、家庭续发率高的奥密克戎来说,抗原策略是否具有优势?抗原检测本身能够为我们现在核酸为主的筛检体系提供哪些补充?在中国补充抗原自测是否有必要?

  卢洪洲:基于抗原检测的优势,使用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自测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发现一些感染者,也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核酸采样过程中可能的暴露风险。由于国外很多地区核酸检测能力的限制,以及确诊患者的管控策略,抗原检测能为他们的疫情防控提供很好的补充。但是,基于目前中国“动态清零”的政策以及我们的核酸检测能力,目前还没有必要在我国广泛推广抗原自测。如果民众自觉有暴露和感染风险,应该及时到相关机构进行核酸检测。当然,未来随着我国防疫政策的变化,抗原自测很有希望作为核酸检测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