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无大疫 奇迹在延续

  大灾之后有大疫的情况,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发生。“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仅两周,1.6万名防疫人员实现灾区防疫全覆盖,消杀面积达44.64亿平方米。

  五级联动、三级网络、疫情直报、入户调查、计划免疫、健康宣传……防疫措施不断完善、防疫人员不断充实……

  三年,灾区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疫情,就是甲型H1N1流感、巨大泥石流灾害也没有撼动“铁打”的防疫体系。

  三年,灾区的传染病发病率比震前降低了26.03%。

  □三年,灾区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疫情□三年,灾区群众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

  □三年,灾区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大低于震前

  3月17日,迷蒙春雨让都江堰笼罩在一片雾色里。中午12点,记者来到都江堰市中兴镇中心卫生院,见到了刚刚带着两名公共卫生员进行入户健康调查回来的副院长顾波。

  顾波很忙,除了要上门诊,过几天还将在镇上组织召开防疫培训会。这样的培训会每个季度都要开一次,每一次的内容要根据当时的多发病和防疫形势而定。

  全覆盖

  绝不能让疫情发生

  灾后的疫情往往比灾害本身更可怕,灾后的防疫也并不比救灾本身更轻松。冒着余震的危险,踏上坍塌的房屋,去阴暗地方去处理“死角”。防疫人员的脚步走遍了灾区的每个角落。

  震后,顾波被派往聚源镇进行防疫工作:“清晨7点出门,天黑才回来。夏天高温,防疫服又很严实,一天下来,肩膀被沉重的喷壶勒得皮都裂开了,靴子都可以倒出水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4个月。”

  震后,省疾控中心的张灵麟曾多次到过汶川。地震发生时,他与其他6人完成汶川县的工作任务,正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即决定返回汶川,在第一时间组织当地卫生人员进行消杀灭等防疫工作。

  对北川,省疾控中心急传所的祝小平再熟悉不过了。在对灾区的虫媒传染病进行监测时,他带领的一支流动监测组活跃在擂鼓镇。为了检查该地区是否存在传染病源,他们主动在自己的帐篷里放入蚊子,他们嬉称这是 “以身试病”。

  都江堰向峨乡卫生院卫生员杨秋,强忍失去孩子的悲痛,出现在防疫队伍中,背着沉重的消杀灭设备,翻山越岭消毒。半年后,她荣获了全球护理界的最高荣誉--第42届南丁格尔奖。

  灾区传染病疫苗紧急补种、手机疫情直报、集体进餐全程监控、安全饮水监测……措施不断得到补充和实施。

  正是成千上万的疾控人员和无数的乡村卫生员组成了防疫大军,正是各种措施保障共同构筑起防疫大堤,才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

  全方位

  每个环节都不能遗漏

  3月15日,绵竹孝德镇中心卫生院。

  新设的公共卫生区格外引人注目,在这片区域里有预防接种室、健康教育室、妇幼保健室、预防保健医生办公室等。院长王刚介绍,地震前,卫生院地方小,功能也不全。现在有了多功能的设置,可以让当地的群众得到更好的防疫保障。

  重建给疾控部门带来新生。灾区的各疾控中心都已再造,各乡镇卫生院也专门设立了崭新的公共卫生区域。

  防疫,从机构重建到计划免疫、健康宣传、入户健康调查等措施的完备,让奇迹不断延续。

  2009年2月23日上午,彭州市升平镇小学的900多名学生分批来到学校设立的临时接种点,由专业的医务人员为他们进行免费的预防流脑疫苗接种。与升平镇小学的同学一样,从这一天起全省18个极重灾区2岁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将进行免费流脑接种,接种范围也从以前的0-6岁扩大了0-9岁,涉及人数达92万多人。

  流感、乙脑等各种疫苗的免费接种不断在灾区进行,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

  如今已住进了新建住房的什邡市民赵礼民,有着每天打扫卫生、垃圾入袋、不随地吐痰等良好的习惯。他记得,入住板房小区后,每两周都有健康防病专题讲座,这渐渐地让大家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3月15日是绵竹汉旺镇人民医院的公共卫生员下村入户进行健康调查的日子。院长赵志宏说,入户进行健康调查并为每一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是重要的防保措施之一,年内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会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医院还有一套信息系统,实行疫情的日报告制度,而由村、镇、市之间建立起来的防疫网络,保证最及时、最有效地对疫情或可能发生的疫情,进行监控和处置。

  被借鉴

  防疫经验起了大作用

  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正荣介绍,地震时的防疫做法给现在留下许多经验,现在的很多防疫的措施都是地震后不断完善并沿用的,也正是这些经验和措施,为后来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防疫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9年春夏之交,甲型H1N1流感来袭。

  灾区的防疫体系迅即高速运转,入户调查的公共卫生人员将相关知识传达到了村民家中,各类健康培训成为预防甲流的课堂,三级疫情直报网络每天及时传递从村到镇的最新情况,村防疫人员密切关注着村民的身体状况。

  2009年11月4日,运抵我省的甲流疫苗首批送达德阳,在绵竹中学里,120名学生成为全省第一批进行甲流接种的人员。

  绵阳市共有68个单位相继出现了聚集性甲流感病例,有效的措施最终实现了疑似病人零漏诊、重症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救治措施零差错。

  2010年8月13日。连续的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重灾区的清平乡再次面临防疫的考验。

  在泥石流发生当天,卫生院就启动了救治和防疫的预案,预案中有很大部分都来源于地震防疫的措施。“真的起了大作用”,39岁的女院长谢国玉告诉记者。

  8月13日下午,清平乡卫生院在收治伤员的同时,开始与从绵竹市赶到的疾控中心人员一道进行走村入户的消杀灭行动。

  “两年多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绵竹市卫生局长王顺福说,此次泥石流发生之后,卫生防疫部门当天便启动了应急预案,防疫与救灾同步展开,灾区无发热、出疹、腹泻和聚集性病例出现,无传染病报告。

  “灾后我们创造了防疫的奇迹,如今,这个奇迹正在延续。”王正荣说。

  观点

  防疫事关健康 丝毫不能松懈

  人物:王正荣,省卫生厅副厅长

  观点:疾控工作者要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让群众得到更好的健康保障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卫生及其他部门的责任感、卫生防疫人员的艰辛工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汶川特大地震后,众多的防疫人员不怕艰苦、不怕危险,背着几十斤重的器具消杀灭,挎着药箱在灾区入户调查,宣传防病知识。没有他们的努力,不会有今天的成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不会有今天的奇迹。三年,灾区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疫情;三年,灾区群众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三年,灾区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大低于震前。

  现在,地震中遭受损毁的灾区疾控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得到重建,基础建设和设备设施都超过了震前水平,疾控人员得到补充和提升,防疫举措不断完善,灾区防疫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防疫工作是人民群众健康的保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对于灾区的疾控工作来说,如今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疾控工作者需要发挥地震时不怕苦的精神,那种责任心,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让群众得到更好的健康保障。

  瞭望

  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防病意识都有所提高

  健康科普宣传希望再多些

  3月14日,德阳市汉旺镇医院健康教育室。

  记者来到这里时,一堂关于孕妇产前保健知识的课刚刚结束。院长赵志宏告诉记者,经过灾后重建,医院有了大幅的发展,公共卫生设施设备同步提高。医院现在拥有独立的公共卫生区,妇保、儿保、免疫、健教都有专门的地方。这些对当地的疾病预防将起到重要作用。

  赵志宏介绍,基层防疫的关键是工作细致、到位。今年内汉旺镇将完成50%的城乡居民入户健康调查,及时摸清本地群众基本健康情况,这对疾病预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刘亚梅是都江堰市中兴镇红旗村的妇女主任,也是村的兼职防保员。一旦有灾害发生需要防疫时,她就与专业防疫人员一起进行消杀灭或其他工作。平时,她要参加镇里举办的防疫知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的培训,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村民。在她看来,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防病意识都有所提高。她希望,能再多进行一些健康科普宣传,让群众知晓更多的防病知识。

  大事记

  ●防疫全覆盖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两周,迅速调集各级各类卫生防疫人员1.6万余人,采取空降、步行、绕道等方式赶赴灾区,实现县、乡、村卫生防疫全覆盖。

  ●扩大免疫规划

  在灾区强化推进14种疫苗预防接种,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为地震灾区3岁至15岁儿童、60岁以上的老人和在灾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免费接种疫苗300多万人。

  心理干预全面启动。心理干预在地震后,首次大规模的进行,截至2009年3月底,灾区设立有心理咨询部门798个,累计开展医学心理干预近25万人次,针对灾区特殊、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巡诊6.84万人次,重灾区接受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群众累计达107万余人次。

  医疗康复全面启动。建立了以3个省级医疗康复中心为龙头、6个重灾市(州)医疗康复分中心为依托、县级医疗康复机构为重点、社区(乡、镇)医疗康复机构为基础的四级医疗康复网络体系。截至2009年3月底,累计完成医疗康复6318人,为214名伤员安装了假肢,为415人配置了辅助器具。

  ●传染病发病率

  灾区传染病发病率低于震前。2010年,灾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11191例,较震前三年同期平均相比下降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