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信号!三年战疫,可能真要结束了
作者:内参君 | CEO商业头版(ID:CEO-888888)
最近这几天,风向突变。
各路关于疫情的消息密集地让人应接不暇,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在释放出一个信号:
抗疫三年,我们迎来“新拐点”!
首先,11月30日下午广州市的一场疫情防控发布会,打响了“全面放开,精准防控”的第一枪,开始反对“层层加码”。
当天,广州海珠、荔湾、天河等地区陆续发布通告,解除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
随后,“必要的都解封,非必要不核酸!”
幸福来得太突然。
一时间,街头人流涌动,人们冲上街头欢呼:解封了!解封了!
仅仅一天时间,广州的烟火气又回来了!真的要为广州速度点赞!
与此同时,其他各地也陆续释放信号,纷纷调整防疫政策。
先是北京: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每日核酸...
到了晚上,北京高碑店太平庄社区公告:“即日起对阳性病例居家管控,”鼓励大家自备抗原,检测抗原。
这无疑是个重磅信号。
然后是成都:11月30日晚成都解除所有临时封控,不再全民核酸;居民进出小区,只需要出示自己的健康码即可。
第二天,再次释放了政策新信号。
即日起,成都市民的公共出行不再查验核酸,扫码即可通行。
石家庄也再次放开:对全市七区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秩序。
除了这些以外,全国多地都取消了全员核酸。
还有一些地区进一步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比如重庆、郑州、沈阳、天津、太原等等。
事虽小,但意义极大。
能够迈出这样的一小步,其实也都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疫情防控正在走向新形势、迎来新变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慢慢恢复正常生活。
就在各地放宽防疫政策时,一件大事也在发生:
11月30日、12月1日,国家卫健委连开两场疫情防控座谈会。
要知道,这可是疫情以来首次聚焦“进一步优化防控”这一主题。
八位专家和八位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出席,对“二十条优化措施”提出建议意见并发言。
会议的内容,就是结合专家团队和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对病毒的最新研判,主要强调: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
“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执行防控措施,规范操作、不变形不走样。”
不过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发生变化。
就在12月1日中午,人民日报还发布了《关于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问答:封控管控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拐点已到,新的局面即将诞生!
除此之外,真正释放出强烈信号的是各个媒体发布的明确信息。
首先是两个类似于“定心丸”的热搜。
一是关于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
这是疫情三年来,环球时报推送的第一篇病毒科普文章。
文章称,已有国内科研团队验证,相比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大幅下降。
随后,中国新闻周刊也发文称:
虽然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在明显增强,但致病力已经比原始毒株下降了40倍。
另一个是新京报发文,说“专家称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崇雨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明:
“当前,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出舱后已基本不具备传染性;即使是复阳,也不太可能传播病毒,对于社区来说是安全的。”
防疫措施要优化,科普更要及时跟上。
这些文章不仅拓展了大众的知识盲区,还缓解了大家对病毒的感染焦虑。
除此之外,12月1日晚上新华社连发三篇时评:
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看出:我们未来的方向会越来越清晰。
不是所谓的“躺平”,更不是突然的“放松”,而是让现下的防控手段更精准,更有温度。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减少恐慌。
毕竟国家的政策调整和专家的科普说明,都不是凭空而定的。
古人云:大疫不过三年。
眼下,疫情已经三年,我们不可能一直这样无休无止的防护下去,总归还是要恢复正常的生活方式。
国家已经用三年时间,保护了我们无数人民的生命健康。
现今,病毒已不足为惧,也是改变防疫策略的时候了。
虽然目前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开”,但只要我们稳妥朝着好的方向前进,那就足够了。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做好个人防护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们能做的就是:
1.相信科学,避免焦虑。
2.接种疫苗,戴好口罩,做好防护,避免感染。
3.多运动,努力提高自身免疫力。
4.保持良好心态,即使感染了也不要太过慌张。
未来,也许新冠病毒会一直存在,但是我们已经不再怕它了。
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拐点已然到来,还请大家多点耐心。
调整好心态,准备迎接全新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