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难倒众才子,纪晓岚对出下联堪称经典

  中华文化恒远流长,纵观其上下五千年流淌的历史长河,有许多珍贵如金的文化瑰宝在经过汪洋大波的冲刷后,非但没有宝珠蒙尘,反而更加得熠熠生辉。

  西方各国对我国流传数千年、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的传统文化都感到嫉妒非常,他们要么是费尽心思地质疑我们,希望能够对我们的文化进行全盘否定,以打压我们的文化自信;要么是想方设法地剽窃我们的文化成果,在各媒体前混淆视听。

  在我国各色的传统文化瑰宝中,最为璀璨耀眼的当属是我们的传统汉文学文化,从琴歌酒赋到唐诗宋词,都是莘莘才子的必修科目。

  

  在传统汉文学文化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诗词曲赋以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文体,因其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创作自由,却又讲究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色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就是对联。

  对联,民间俗称对对子,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一种文学艺术,甚至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根据对联位置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等不同种类。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幅对联是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自于五代后蜀国的末代皇帝孟昶之手。

  经过宋元两代的继承与发展,到了明朝,因明太祖朱元璋下的一纸诏书,承载着对生活的的美好祝福的春联真正被普遍运用到了民间,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泛着书香气息的文化色彩。

  

  此后,随着春联的普及,对联这种格律生动、平仄和谐的特殊文体被文人墨客所钟爱,并且发扬出了多种不同新的用途。

  对对联有这样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忌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对对联看似不难,毕竟一副对联往往只有寥寥数字,只要掌握了规律,似乎人人都可以对上一对;但要作出经典之作来却也并不容易,在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中,不仅要暗含着很多语法规则和平仄韵律,而且往往还要蕴藏着一些典故文化和丰富的哲理智慧。

  

  可以说,如果创作者只是一味的咬文嚼字,只讲究韵律平仄的话,那可算不上是一副好的对联;好的对联,下联一定是在意境上能够与上联紧密相扣的,并且整幅对联的内容一定能发人深省、妙趣横生。

  且对联与书法能够紧密相关,特别考验一个人的学术功底,因此,古人们也时常通过对对子的方式来考校一个人的学识底蕴。

  此外,对联还是古人们最爱的一项消遣游戏。古时候在各种各样的宴席庙会上,行酒令,也是对对子的一种,是大家酒足饭饱后的一项不可或缺且有趣高雅的娱乐活动。

  曾经,鲁迅在他十二岁那年回乡下姑母家参加元宵家宴时,与他的院士姑父进行了这项娱乐活动,并且对出了不少精彩的佳句,令其姑父称赞不已。

  

  在清朝,对联文化也是相当鼎盛的。清乾隆皇帝,大家都知道这位喜好附庸风雅,对诗词书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当然对联也毫不例外是他的爱好之一。他在日常处理朝政之余,时常会召集一些文人学士共同吟诗作对、切磋交流,并以此来评判臣子们的学术能力。

  在乾隆时期,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颇负盛名的学者,他就是乾隆十九年位列二甲第四名的进士,纪昀。

  纪昀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要说到他的字,晓岚,那可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毕竟张国立老师出演的那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当年可谓是红遍了大江南北,剧中的纪晓岚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个舌灿莲花、聪敏机智的深刻印象。

  

  在历史上,与电视剧中所出现的形象一样,纪晓岚也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大学者,乾隆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兼任礼部侍郎,同时还要担任太子的老师,由此可见皇帝对他学术能力的认可。

  皇帝还让纪大学士引领官方学术工作的发展,他也不负所期,领导和参与了多部重要典籍的编撰修纂工作,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大全的《四库全书》,可以说,纪大学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作为肱骨重臣且才华横溢的纪大学士,自然没有逃过乾隆皇帝的学术考校。

  在一次君臣齐聚一堂的宴会上,乾隆皇帝在听到各地官员的阿谀谄媚之言后,感到非常地厌恶,于是在筵席中出了一句“鼠无大小皆称老”的上联来警醒大家。

  

  一时之间,宴席上竟无人敢轻易地对上这样一个意含褒贬的难题,此时急需一位才思敏捷的人来打破宴席的冷场,以维护帝王的颜面。

  乐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从中获得灵感的纪晓岚忽然看见了一只从窗边飞过的鹦鹉,突然灵机一闪,佳句已成,便脱口而出了这一句:“鹉无雌雄都叫哥”。

  霎时,僵局已然被打破,乾隆皇帝及席间众人皆赞不绝口,这句下联在意境与上联紧密相扣,且对词齐整,平仄对称,寓意更是与上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是妙极的千古绝对。

  这样一段经典的小故事也流传了下来,而纪大学士的才子之名也受到了众人认可。

  

  现如今,对联文化被称作是“中华文化的名片”,仍然在华人乃至全球其他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流传盛行着,各种各样经典的对联及其背后的故事也被传承了下来。

  而楹联习俗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作重视和保护。随着现代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联文化也将在网络上换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更耀眼的光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