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正因如此,二十四节气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广为流传,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丰富,进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沿用至今,由此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最初人们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的改进与完善。随着人们不断的发明和研究,才慢慢的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才完全确立。
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均分为24等分,并给每等分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如图: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立春即春季开始;雨水即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即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即春分当天昼夜平分,而后白天逐渐增长,昼夜逐渐变短;清明即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即雨量充沛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立夏即夏季开始,白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小暑即天气慢慢开始变热;大暑即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即秋季开始;处暑即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白露即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即当天昼夜平分,而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寒露即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即天气渐冷,开水有霜;立冬即冬季开始;小雪即开始下雪;大雪即降雪量会逐渐增多,地面可能会有积雪;冬至即冬天来临,一年中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小寒即气候变得寒冷;大寒即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一览表
二十四节气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尤为广泛,比如记述传统节日,推测潮汐日期和时间,指导农作物的收种与管理,指导人们穿衣、起居、进食等养生活动,指导婚丧嫁娶的择日等等。
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把一年划分为四个季节:把从低气温走向高气温的季节叫春季,把气温高的季节叫夏季,把从高气温走向低气温的季节叫作秋季,把低气温的季节叫作冬季。但是我国地势复杂,在现实生活中全国各地春夏秋冬开始的时间并不相同,四季的长短也不一样。因此,后来人们常用温度参数来划分四季,把平均气温在22°以下、10°以上的时候定为春季和秋季,把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候定义为夏季,把平均气温10°以下的时候定义为冬季!在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很多时候只有春夏季,有时候冬天只存在几天或者几个星期。
古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中根据气象、水温、地温、土壤、地表、动物、植物等变易为其验证,从时序上把二十四节气划分为七十二候。这不仅是古代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感性认识的总结,也是古代农学、天文学、气象学、节候学等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下图为七十二候的基本内容:
二十四节气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