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疫苗过好年 为老年人防疫补上“短板”

  浙江老年报 记者 张伟群

  再过两周时间,我们将迈入新的一年。随着“新十条”的进一步落实,伴随我们近三年的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老年人打疫苗忽然成了新阶段开篇的“热词”。

  “新十条”要求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门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浙江11个地市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的通告中均有一条:倡导60岁以上人群接种疫苗“应接尽接”……

  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而打疫苗这种成本低、效用高的方式,是抵御风险的首选。

  在疫情防控面前,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老年人疫苗接种率的高低,关系到免疫屏障能否建成的大局。你了解过家中老人是否适合接种疫苗?你劝父母长辈去打疫苗了吗?面对老人的顾虑,你为他们认真分析、耐心解释了吗?社区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是否清楚没有打疫苗的老年人在想什么?是否真正帮助老年人解决困难,为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

  一

  我们先来看看,老年人为什么要“应接尽接”。老年人打疫苗,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命题。

  就个人健康而言,老年人机体各项器官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免疫力下降。对于老年人,特别是长期患有慢性基础疾病且未接种过疫苗的,感染奥密克戎可能会导致原来处于稳定控制下的基础疾病恶化,甚至引起重症和死亡。

  在美国,近90%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是65岁以上老年人,一些媒体甚至称新冠在美国是“一场老年人的瘟疫”。今年夏天,奥密克戎BA.5在英国流行,老年人新冠死亡率比去年夏季高出180%,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登记的死亡病例中,几乎一半是85岁以上老年人。在我国香港,60岁以上人群感染新冠肺炎后,死亡风险比30岁以下群体增加数十倍,死亡病例中有95%以上为老年人。我们正在面临与新冠病毒相遇的巨大可能,有谁希望自己的父母长辈成为病毒攻击的对象?有谁希望幸福晚年蒙上阴影?

  事实上,老年人群体接种新冠疫苗获益很大。据研究,65岁以上、75岁以上、85岁以上的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来讲,感染新冠肺炎以后重症的风险分别是5倍、7倍、9倍,死亡的风险分别是90倍、220倍和570倍。8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1剂疫苗都不接种,死亡风险大概是14.7%;如果接种1剂疫苗,死亡风险能降到7.16%;如果接种3剂疫苗,死亡风险就能降到1.5%。与没有接种疫苗相比,接种3剂疫苗,死亡风险下降90%。

  就社会大势而言,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如此庞大而脆弱的群体,如果免疫屏障建得不够牢不够密,后果是不敢想象的。保护好老年人就是抓住防治新冠肺炎的“牛鼻子”。一条防波大堤,任何细小的孔洞都会酿成大祸。在疫情防控新形势面前,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是要保护那些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人。只有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接种率,才能真正构建有效防疫屏障,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和危害,保护民众健康。如果缺了老年人这个“角”,全民防疫的大堤就难保。

  

  现在有多少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亿394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90.68%。但还有约25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仅占40%。

  浙江的情况怎么样? 12月15日,来自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2场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全省60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日接种量大幅增加,其中第一剂次日接种量由“新十条”发布前的5000剂左右增长至目前的13000余剂;全程免疫日接种量由2000剂左右增长至9000余剂;加强免疫日接种量由12000剂左右增长至35000余剂。

  截至12月13日,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130.3万剂次,其中第一剂、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达到1151.6万、1098.1万和880.6万;分别覆盖该年龄段人群的95.4%、91.0%和72.9%。目前,第一剂次的接种覆盖率已经比较高,但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还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尚未接种。

  数据的变化,折射出老年人从“被动”到“主动”的防疫心态转变。但要补上“缺口”,还需要各方面的很多努力。

  此前,杭州市中心某街道对辖区内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意愿做过一次摸底,在没有接种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有疾病不能接种的约占两成,明确有接种禁忌症的约8%,不住在本辖区的约有两成,其他客观原因约占18%。剩下约1/3的老人没有上述客观原因,纯粹从主观上不愿意打疫苗。

  有的老年人缺乏打疫苗的紧迫感,没有认识到自己面临的风险,不着急打。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不太出门,跟外界接触少,没必要打。更多老人受一些谣言影响,怀疑疫苗的安全性,不敢打。还有老人认为自己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不适合打。甚至有些老人的子女,认为自家老人身体不好,拦着老人打。

  但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老年人把自己保护好已经迫在眉睫。即使是失能半失能、长期居住在家的老人,在亲属陪伴或者亲属走访过程中,仍有可能感染,所以有必要接种疫苗。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有大量实践来检验,有数据作支撑,甚至研究表明,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老年人还略低于年轻人。大量研究也证明,慢性病只要做好管理,不是新冠疫苗的接种禁忌。

  当然,还有部分老人因为行动不便、确有禁忌症等客观原因,暂时没能接种疫苗。

  三

  社会命题需要社会来解答,为老年人穿好“防护服”,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给他们讲讲对疫情防控新形势的正确看法,说说疫苗接种的必要性。你的一句话,也许就能消除老人内心的顾虑,也许就此为防疫高墙补上一块砖。

  走出家庭,要做好老年人疫苗接种这件事,考验的是基层治理能力。此前,人们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切断传染链条上,重点管好少部分感染人员、封控人员。现在,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所有人,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特别关照的老年人群,工作方式要变一变。

  首先要摸清家底。哪些老年人有禁忌症,哪些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做好健康评估,才能有的放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网底”,家庭医生是健康“守门人”,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健康情况摸底,分级分类提供健康服务。

  其次是消除顾虑。宣传不能再是拉几条横幅、放几块展板、播几句喇叭了事,而是要从粗放到精细。杭州市天水街道通过“上门式”宣传,做通了许多老年人的工作。工作人员先是通过电话询问、预约等方式初步了解老人情况,再挨家挨户敲开老人的家门,用亲切的话语问候,在谈心、拉家常中,让老人认清形势,放下心来。

  再次是服务精细。在金华市婺城区各乡镇、街道,行动不便、没有亲友陪同的老年人去打疫苗,有专车接送,工作人员全程陪伴。还有许多地方安排流动接种车,举办老年人接种专场,把服务做到“最后一公里”。但对于高龄、失能老人来说,需要打通的是“最后一百米”“最后一扇门”。杭州九堡街道的网格员和志愿者对辖区内老人进行了一次排摸,精准筛查出70周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30多人,由医生上门为老人注射疫苗。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这个“木桶原理”谁都懂。现在,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恰恰就是这块短板,我们要做的是尽快将短板拉长,让防疫这只大桶装满水。希望即将到来的新年,所有老人都能安全健康,所有家庭都能安享天伦之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