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阳了后,是居家隔离还是到岗上班?考验公司的时候到了

  

  

  

  撰文 | 邓文

  

  二元对立VS准许为人

  在人类历史的几千年里,人性并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物质的丰富而变得崇高些、伟大些,但也没有迹象表明人性变得更丑陋不堪。人性的发展基本是上稳定的,变化的只是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人性。其中最大的认知变化在于,我们开始把人当人本身去看待。

  正如哈佛幸福课里讲“Permission to be human”,准许为人。人不是完人,有贪婪自利的一面,也有积极利他的一面。

  然而,中国几十年来对于人性的把握却是两种极端趋势:其一是过度地倚仗精神,将人神化,被塑造的典型和模范都是以“无私、奉献、忘我、舍家忘身”为关键词的;其二就是放大人的自利性,在管理者中表现为专制、一言堂、简单使用物质刺激。

  中国的管理者们在矛盾中实践着,他们一方面希望员工有崇高的使命感、爱厂如家、积极工作;另一方面又充当旧式家长,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条框框加以限制、约束、监控,让员工缺乏自主的空间,缺乏归属感。

  今天的中国管理者,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在一种极端的人性解读环境下成长起来,神人一般的典型、榜样,让他们甚少思考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更别说换位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当“完人”“伟人”的光环破灭后,他们立即进入怀疑人性善的另一个极端,对人性的理解陷入二元对立。

  

  在很多场合里我观察发现,不管是大企业的成功高管还是初入职场的小年轻,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他们内心都认为,管理者要做一个不受情感影响的人。然而神经科学家Damasio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病人可以完成各种智力活动,但如果没有情绪体验,病人常常不能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选择,可见决策依赖情绪。

  当我向很多人表明这个观点时,他们总会说:“人都是有情绪的,但好的管理者应该尽量控制情绪。”原来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人,但不想把自己当人。而员工第一,首先应该把人看成人。

  

  “标准餐”VS“自助餐”

  我接触过不少管理者,他们也认可“员工第一”的思想,但经常会有困惑。

  有一位年轻的互联网公司CEO明确提出了“员工第一”,可他十分不满:“我提供了行业内、地区内最有竞争性的收入,几乎最好的工作条件,为什么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执行力还是不够呢?”

  给你提供高收入、好福利,你就应该好好工作;给你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你就该快乐地成长,这是很多中国管理者对“员工第一”的理解。

  但是,这些真的是员工需要的吗?就拿福利政策来说,中国企业近几年来的收入和福利并不比外资企业差,但激励的效果并不好,员工并不满意。因为中国企业的福利基本上是“标准餐”,标准都一样,可能份额不同。而在践行“员工第一”理念的星巴克,福利是“自选式”的,员工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家庭状况自由搭配薪酬结构,有旅游、交通、子女教育、进修、出国交流等福利和补贴,按照员工的不同状况给予补助。

  我在自己的公司做过一个试验:在两个部门实行不同的福利政策,在预算的福利支出范围内,一个部门按统一的标准规定内容和比例,另一个部门则设计出各种选项,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搭配,设计统一标准和选项时都充分考虑了员工需求。

  结果是,这样两种福利方案的成本不相上下,但两个部门的员工满意度明显不同,在绩效方面和员工积极性方面也能感觉到有差距。甚至他们对部门领导的评价和公司战略的反馈都有细微区别,可以自由搭配福利的那个部门的结果更加正面和积极。

  

  因此,“员工第一”在中国管理情境中的一个误区就是将其等同于高收入、高福利,而不去真正探求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就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述,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主要需求是不一样的。不抓住员工真正的需求,自然是好钢没用在刀刃上。

  消除鸿沟、理解员工的需求差异,关键在于沟通和放权。用开放心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机制,给员工充分的信任和工作领域内的自主权。比如在外企,同事一起聚餐是公司福利,也是团队建设的机会,曾经很受欢迎。然而每次活动都像开会一样按日程来,领导讲话、谆谆教诲、老员工拉着新员工给领导敬酒奉承……对这样的“福利”,80后、90后甚至00后会认为是在受罪。为什么不让员工自己来策划呢?他们自己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工作的事情也一样,领导何必越俎代庖?

  

  说教VS言传身教

  “员工第一”的理念越来越被企业家、管理者们接受,主要是因为其背后价值传递的逻辑是:优秀的员工可以带来高绩效、赢得客户,从而带来高利润和长远发展。但在中国实践中,这个价值传递可能是断裂的。很多管理者抱怨:我在员工福利、员工培训、员工发展上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短期可能有激励效果。但从长远看,为什么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呢?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中国的父母总是在叹息:“为什么我给了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最好的学习资源、用那么多的精力去培养他,他还是学不好。”答案除了前面提到的没有抓住员工的真正需求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说教多于言传身教。

  企业传递给员工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员工就会同样传递给客户、反馈给企业。这种价值传递并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企业对待员工的各种细节来传递的。

  企业没有很好地把客户导向的价值观传递给员工,是因为企业在对待员工时就没有将客户导向体现在细节上。服务行业都学星巴克,但又感叹学不来星巴克。是的,你可以模仿星巴克的装修,但你学不到他们员工的激情。星巴克的员工像家人一样受到尊重和信任。公司对于员工的尊重信任和人性化服务,自然会传递给客户。

  

  我见过这样一家私企,它要求员工忠诚、签订保密协议,但技术外泄的事总是防不胜防。老板很困惑,旁人却很明白:这家公司总以逆向设计的名义盗用他人技术,还在员工大会上自豪地宣布对成功盗用的奖励方案。企业使用各种盗版的软件也是常态。盗版系统不安全,盗窃行为在示范,在更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员工也就自然会懂得去选择。这时候,“优秀”的员工没能成为企业的财富,反而成了致命伤。

  “员工第一”是为了培养一批高绩效的卓越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共同发展,而不是单一地发展员工、给员工高回报。所以,在思考员工的需求之后,企业还应该思考“我们需要员工传递的价值是什么”,“希望员工在哪方面达到发展”,然后言行一致地用这个价值和标准去对待员工。

  

  员工第一,顾客第二?

  说到“员工第一”,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推导出“顾客第二”,这也是一个误区。是员工第一、顾客第一,还是股东价值第一?无非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企业管理和运营。员工第一并不意味着顾客第二。如果秉承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必将脱离员工-客户-利润的价值传递,为“员工第一”而“员工第一”。

  员工第一、顾客第一和股东价值第一,是三个不相冲突的概念,从企业内部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强调员工第一;从市场的角度看,我们强调顾客第一;从财务和所有权的角度看,我们强调股东价值第一。为何当下特别强调“员工第一”?是因为现在企业管理对人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价值关注太少了。但如果“员工第一”就要“顾客第二”,那就过犹不及了。

  “员工第一”并不新鲜,也不复杂,但在中国的实践却存在种种误区。我们通常只看到那些依靠员工发展而获得成功的企业的表象,却不去深究行为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所以常常陷入困惑。如何做好员工第一,最重要的还是尊重人性,把人当人。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论语》的“因民之利而利之”,其核心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按照人的本性来做事、来管理和发展员工。Nature,to be commanded,must be obeyed(培根)。自然规律如此,人性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