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公历新年,是什么来历,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习俗

  元旦是公历新年,是什么来历,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习俗

  文/@成长新视点

  元旦,是中国公历新年的称呼,也叫阳历年、公历年和新历年。元旦,也是世界人民的新年。

  元旦的来历,在中国颇为曲折,节日的形成背后有着很多故事。元旦习俗,也与春节的习俗有所不同。

  一、元旦来历 。

  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正月初一。可是,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之前,因各朝代变换使用不同的历法,导致各代的元旦月、日并不一致。

  所以,汉武帝之前,元旦有几个不同的日期。夏朝的夏历是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是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是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自汉武帝起,重新启用夏历,并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阳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但当时并未正式公布。 在民国元年,政府决定正式使用阳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召开,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阳历。

  在讨论中,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所以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节日。

  二、元旦习俗。

  1、在中国古代,元旦的习俗,多与饮食有关,在《荆楚岁时记》的记述有集中体现,主要有喝椒柏酒、胶牙饧,吃五辛盘、鸡蛋、汤饼和年糕等。

  一是椒柏酒 。椒是花椒,柏是柏树叶,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泡酒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有“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之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

  二是胶牙饧 。胶牙,是使牙齿牢固不动的含义。自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的元旦习俗。

  胶牙饧,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渐渐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三是五辛盘。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中为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意思是可活动五脏,有益身体健康。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和李时珍,均有对五辛菜的记载。

  四是鸡蛋。《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不老。

  五是汤饼 。指古代用小麦面制作,用水煮的食品。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中指出,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指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可见,在宋代的元旦节,已经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六是年糕 。也叫粘粘糕,取年年糕之意。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在南方最为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有:“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2、在现代,中国人过元旦,一些单位多会举行集体活动,民间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