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健康|又到年底体检旺季,体检你做对了吗?

  

  临近年底,

  各项体检都陆续被提上了日程。

  体检项目怎么选?

  体检该做好哪些准备?

  拿到体检报告之后,

  该重点关注哪些部分?

  成为许多民众关心的重点。

  12月6日,由福建省计划生育协会联合福建卫生报定期推出的系列直播“专家谈健康”,邀请福建省立医院预防保健科、健康管理科李力主任医师和陆雯主治医师做客直播间,来和大家分享体检相关的知识,帮你从体检报告中读懂身体的健康信号。

  截至发稿前,多平台在线观看与回看人次已超过33万。

  

  (点击图片观看直播回放)

  做好体检前期的准备

  要体检前,民众需要提前几天做好准备?

  “例如体检前3天要注意饮食均衡、切勿暴饮暴食以及大量饮酒。体检前1天,晚上8点后不要进食,第二天清晨空腹前去体检。体检前1天还要注意保证充足睡眠,不要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以免引起一些指标的一过性增高或降低,影响体检结果。”李力说。

  

  在体检时间选择上,陆雯建议女性可在月经结束后1周左右体检,此时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不会出现乳房组织充血水肿、子宫内膜增厚等情况,做出的检查结果更客观准确。此时体检也适于宫颈癌检查,如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HPV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

  

  另外,体检淡季一般在每年的1~5月,建议选择春季体检,穿的衣服少,排队等候时间也短一些,体验感较好。

  慢性病患者体检当天药不能停

  虽然体检的原则是空腹到检,但李力建议——

  需要长期服降血压、抗血栓、降脂药物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可在清晨用少量水吞服药物后再来体检。

  糖尿病患者应在抽完血后及时服药,并携带易消化的食物和水。

  如果等待需空腹检查的项目期间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症状,要立即进食,以防出现低血糖晕厥。

  体检项目的选择要咨询医生

  有些人体检只查过去检查有异常的项目,这样的选择方式并不妥。

  因为身体是不断变化的,通常体检机构会设置一些套餐,这些套餐适用于大部分普通风险人群,有肿瘤遗传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则不适用。所以李力提醒民众,体检时一定要咨询医生,告知具体情况,必要时予以针对性检查,才能确保筛查及时、准确。

  在体检项目的选择上,目前多采用“1+X”的体系框架,其中“1”为基本体检项目,“X”为专项体检项目,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推荐个性化的体检项目,比如长期吸烟者,会推荐做肺部CT检查,父母患有糖尿病的,会根据本人既往的健康情况和生活方式以及检测结果,建议做糖尿病相关的筛查。

  此外,陆雯建议民众也可以根据年龄来选择体检项目。

  30岁以下的青年人

  若没有肿瘤家族史、没有症状,做“1”的常规体检项目即可;

  30-50岁的中年人

  建议加上某些肿瘤筛查的项目,比如35岁以上女性就要进行乳腺癌筛查,21岁以上女性需要进行宫颈癌筛查,胃癌、结直肠癌筛查在50岁以上,前列腺癌筛查在45岁以上就要进行。以上这些年龄界限是在没有症状、没有家族史情况下,如果出现症状或有家族史,就要提前筛查。

  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除肿瘤筛查项目外,建议要再完善心脑血管风险筛查、骨质疏松等项目的检查。

  早癌的筛查不能靠PET-CT、肿瘤标志物检查

  依据PET-CT检查来帮助更早的发现肿瘤,李力认为并不可行。比如早期宫颈癌只是宫颈粘膜上皮存在一些异型细胞,这时用PET-CT就观察不到。

  此外,PET-CT对于1厘米以下的肿瘤辨别率较低,辐射量偏大,也会引发额外的担心。所以,不建议体检中常规使用PET-CT检查,发现肿瘤迹象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考虑做这个项目。

  

  不同的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在70-90%不等,很多肿瘤早期无任何症状,也不会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所以不能仅将它作为筛查早期肿瘤的诊断方法。

  陆雯表示,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意义在于提示和预警的作用,只有持续观察它的动态变化,才能为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不要被一次阳性结果吓倒

  有些人看到体检报告有个阳性指标,内心就很忐忑。其实体检检测到的是一个瞬间的数值,不能作为诊断的完全依据。

  体检报告中的肿瘤指标,因为“肿瘤”二字特别引人注意,一旦发现指标数据异常,很多人就立刻觉得自己的健康出了大问题。

  “事实上,要客观和综合性看待这些数据。例如,AFP(甲胎蛋白)是一个肝癌的检查项目,但有50%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甚至妊娠期女性也会增高。”陆雯说。

  

  所以如果在体检中发现肿瘤指标增高,不必恐慌,先完善相关方面的检查,再做好定期复查追踪。

  看体检报告要拨开正常指标看“风险”

  很多人拿到报告单,一看没有“箭头”,顿时松了口气,觉得都在正常范围,身体很健康。

  其实看体检报告不能光看有没有病,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

  还有一些人的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虽未达到致病程度,但已经给健康敲起警钟,比如空腹血糖6.1~7毫摩尔/升的人可能是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不一定要吃药治疗,但饮食结构的调整、运动量的增加都是必要的。

  所以复检时,陆雯建议民众要特别留意这些曾处于临界值的项目,如果没有改善,可做进一步检查。

  拿到报告不能一丢了之

  有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后,觉得没问题就一丢了之,这样的做法李力并不认同。每一份体检结论是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也应该把以前的体检报告保存起来,作为下一次的体检报告对比参考。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某些持续升高或突然增高的指标,及时找医生看一看,有可能评估患某种慢性病的风险。

  当然,更重要的是遵照医生提出的各种预防和治疗措施,调整自己的饮食、营养、锻炼、作息、药物等,延缓和控制疾病发生。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大果

  审核:叶子 张恒锋

  广? 而? 告?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