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人数快速增长,各地医疗系统正面临全链条考验

  12月19日,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屹在医药物资供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专家预测广州疫情将在2023年1月上旬达到高峰。连日来,浙江、江西、山东等多地预测,本地疫情将在明年1月迎来高峰。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已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随着感染人数快速增长,各地医疗系统正面临全链条考验。

  120呼叫量激增,多地急救中心呼吁让出“生命通道”

  近期,由于冬季天气原因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因素影响,多地急救中心120呼叫量激增。以北京为例,12月9日120呼入量超3万次,达到常态化呼叫量的6倍,其中咨询、重复拨打等电话占78.76%。

  南京、深圳、合肥、沈阳、贵阳等地急救中心也通报,近期120呼叫量较日常出现数倍增长,且很多是新冠轻症患者进行医疗咨询。上述地方急救中心均呼吁,120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通道,非紧急情况不要拨打120。

  随着各地加大对“120是急救资源”的宣传普及,以及互联网医疗的建设,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咨询类呼叫已出现下降。12月19日,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屠志涛介绍,与12月9日高峰相比,12月18日120急救电话呼入量下降了33.47%,但仍持续处于高位,日呼叫量约为常态时呼叫量的5倍。最近一周,120急救电话日均呼入23815次,12月18日呼入量降至21199次。

  屠志涛表示,北京急救中心持续提升120调度指挥系统能力,扩容交换机和电话线路,中继线已由240路扩容至360路,调度席位由50个增加至100个,同步增设30个云受理、30个云咨询,及时分解咨询电话和非急危重症需求对急救资源的占用。同时,各区加快恢复日常院前急救值班车组数量,并成立非急危重症转运专班。

  上述其他地方也通过增加席位、优化调派模式等应对增加的需求。

  发热诊疗需求大增,供需矛盾愈发凸显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12月1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一段时期以来,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增加比较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一方面是公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加大,一方面是医院因医护感染减员严重。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12月16日发文称,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医院短期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医护人员作为最前沿防线,感染人数持续增加,各个科室减员严重。尤其是急诊和发热门诊,连日来始终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多位医护人员“轻伤不下火线”,奋力坚守。

  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医院相继通报医护人员感染人数持续增多。除了倡议行政职能部门人员到临床一线,部分医院号召医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坚持工作,让症状较重的职工休息。此外,据媒体报道,多地农村医务室发热人群激增,出现购药难、输液扎堆等情况。

  12月18日,在上海市卫健委组织的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培训会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估计下来,超过99%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将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二级、三级医院则承担着不到1%的重症救治任务。两者都很重要,但走出疫情的关键在社区医生,在分级诊疗的基层,以及充足的药物储备。”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12月1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12月14日12点,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发热门诊超过了1.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超过了3.3万个。

  焦雅辉表示,绝大多数患者到发热门诊主要是为了开具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药品。记者注意到,多地针对此类情况开设了发热门诊的简易门诊,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北京多个区在体育馆开设简易发热门诊,为普通发热患者开药,使就诊得到有效分流,缓解大医院发热门诊压力;江苏苏州、山东枣庄等地则将核酸采样亭改为发热诊疗站或便民医疗点,开展问诊配药服务。

  在农村地区,国家卫健委正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发热诊室(门诊)建设,通过改扩建发热哨点、购置预制板房等多种方式,加快提高发热诊室(门诊)的设置率。力争到2023年3月底,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达到90%。此外,国家卫健委要求,为基层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特别是要将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盒配备充足。要切实增加基层人力,短期内可通过二三级医院下派基层、招募近五年内退休医务人员以及将在其他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随着疫情高峰到来,医疗机构的压力可能会从发热门诊传导至重症科室。扩充重症医疗资源,是当前二级以上医院的一项重点工作。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2月初印发了《做好医疗资源准备工作方案》,从强化发热门诊设置管理、加强二级医院重症医疗资源储备、做好重症医学专业相关医护人员准备、升级改造方舱医院等方面提出要求。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14日通报,二级以上医院重症资源的扩容、改造和三级医院重症床位的增加、设备的配备、医务人员的培训,以及可转换ICU的扩容和改造,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全国31个省(区、市)都制定了相应方案,也安排了资金。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强调,要支持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条件保障,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做好医务人员健康监测,落实激励保障政策等。

  多地血库告急,国家卫健委修改新冠康复者献血规定

  12月17日,“山东血库A型血O型血仅剩3天用量”登上微博热搜。据介绍,11月中旬以来,山东省血液中心血液存量持续下降,目前的库存量只有正常存量的六分之一。

  江苏省血液中心12月13日发布倡议书称,今年12月份献血人次和献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57%和54%。江苏省血液中心血液库存已跌破最低库存警戒线,呼吁市民积极参与献血。

  此外,福州、太原、昆明等地血液中心也表示,疫情防控期间,街头人流量减少,加上气温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献血量骤降。“云南昆明血液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血液库存全面告急,已经危及孕产妇、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组织专家对2021年印发的《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引》进行修订,于12月17日发布《血站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第二版)》,指导采供血机构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疫情防控工作,实现血液安全供应。

  新版工作指引删除关于密接者、次密接者以及有中高风险区旅居史者暂缓献血有关内容;提出接种基因重组疫苗与接种灭活疫苗后暂缓献血48小时;明确感染新冠病毒(重型和危重型除外),最后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阳性结果7天后可以献血;重型或危重型感染者,康复6个月后可以献血。

  新京报见习记者 行海洋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