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复者“复阳”有无传染性?答案看这
原标题:部分新冠“复阳”者不具传染性
新冠康复者出舱之后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以及遭受到的别样眼光,部分原因即出于群众对“复阳”的担忧。新冠康复人群,一段时间后出现“复阳”的情况近期并不少见,也有市民会担心“复阳”人群有传染性从而避之不及。来自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的这篇科普文章将带领公众正确理解“复阳”与传染性之间的关系。
复阳的原因是什么?
“复阳”是指感染者解除隔离或出院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再次出现阳性的情况。恢复期间,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间歇性病毒片段脱落;二是再次感染另一种新冠病毒突变株。
目前核酸检测使用的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而对于阳性结果的判断,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概念:循环数阈值(Cycle Threshold Value,Ct值)。Ct值越低,代表病毒浓度越高;Ct值越高,则代表病毒浓度越低。
复阳人群该如何管理?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的核酸检测Ct值标准从>40调整为≥35;6月28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细化了“复阳”人群的管理标准:既往感染者出院(舱)后,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Ct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 ;如核酸检测Ct值<35,结合病程、Ct 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
若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如核酸检测 Ct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如核酸检测Ct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活病毒”才具有传染能力
为什么管理标准会作出此调整?因为PCR技术可以检测出是否有病毒,但是不能区分病毒是否有活性,即到底是有传染能力的“活病毒”,还是没有传染能力的“死病毒”(病毒片段)。
有文献报道出院(舱)康复人群“复阳”后并未分离出活病毒,“复阳”可能是检测到失活的病毒片段。所以,当PCR技术检测为阳性时,不能简单地说有传染性,因为对于康复期患者,当Ct值≥35时,已经不能分离出活病毒,此时患者并不具有传染性。如果身边出现“复阳”病例,而又没有进行下一步的收治及社区管控,那么往往是因为其Ct 值≥35,意味着此类患者已经不具有传染性,所以也不需要戴着有色眼镜,刻意躲避。
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1到2周会逐渐产生抗体,但随着时间延长,抗体水平会有所下降,且毒株在不断变异,此前也有康复人群再感染新毒株的病例报道,所以康复人群依然有再感染变异毒株的可能,对于“复阳”人群是否有传染性,需要结合Ct值等综合判断传播风险。当前,公众依然要做好规范科学的预防,坚持牢记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整理
■相关链接
遵守“一米线” 守护“健康线”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为什么要遵守“一米线”?呼吸道传染病大多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发生在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时。因此,为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交安全距离应保持在1米以上。
健康生活,遵守“一米线”
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一米线、少聚集、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日常生活中,始终牢记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公共场所,遵守“一米线”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购物时,要保持 1 米以上社交距离。
办公场所,遵守“一米线”
不聚集,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
减少面对面交流,尽量线上沟通。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长。
加强办公室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
食堂就餐,遵守“1米线”
排队取餐时保持1米距离。
提倡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按需取餐,倡导节约。
用餐时尽量同向间隔就坐,保持距离,减少交谈。
外出回家后,如何做好防护?
疫情期间,日常外出回到家,如何做好健康防护?
衣服消毒
日常的外套,回家以后直接挂在门口,把外面穿的衣服和家里穿的衣服分开就行,没有必要每天回去都对外套进行消毒处理。
如果感到外套可能被污染(如去过医院,探视过病人等),需要对外套进行消毒处理,首先应尽量选用物理消毒。衣物如果是耐高温的面料,可以用56℃水温洗涤30分钟。如果有烘干机,也可以把温度调到80℃以上,烘干20分钟也可以达到消毒作用。
手卫生
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每次揉搓20秒以上,确保手心、手指、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处均被清洗干净。
七步洗手法:
“内”:双手掌心互相揉搓
“外”:掌心对手背,十指交叉揉搓
“夹”: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揉搓
“弓”:十指弯曲紧扣,转动揉搓
“大”:拇指握在掌心,转动揉搓
“立”:指尖在掌心揉搓
“腕”:清洁手腕
摘取口罩
用手钩住口罩的耳绳,不要触碰到口罩的外表面,将口罩摘下,挂在清洁、干燥通风处,或放入带盖的垃圾桶丢弃。
开窗通凤
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 2至3 次, 每次 20至30 分钟。温度适宜时,可使窗户常开。
如何安全采购?
外出采购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采购前的准备
应提前按类别列好购物详情单,以便更加精准地选购物品,减少逗留的时间。
出门前应正确佩戴口罩,确认口罩的密闭性后方动身。超市的环境相对密闭,戴口罩是防止飞沫传播的最好防护措施。
选择正规、防控措施落实好的商超,如可观察超市是否实施通风换气、人员分流、健康监测,对超市公共用品、设施和区域是否进行全面消毒。
采购时应注意
1.选购是尽量避免直接用手拿,可戴手套,或将超市的购物小袋套在手上抓取。
2.选择正规、防控措施落实好的商超,如可观察超市是否实施通风换气、人员分流、健康监测,对超市公共用品、设施和区域是否进行全面消毒。
3.遵循咳嗽、打喷嚏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肘部或纸巾遮掩,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垃圾箱内。
4.快速挑选,尽量一次性购买齐全,减少出门购物频次。
5.不要采买来源不明的禽类,更不要吃野味。
6.买菜购物时与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别闲聊,更不能拉下口罩交谈、进食。
7.自备购物袋,尽量减少与公众设施的接触。
8.买完所需物品后立刻回家,不逗留。
回家后应注意
直接把菜拎进厨房,不要乱放。
摘掉口罩,手不要碰口罩外侧,将口罩外折扎紧,装袋密封丢弃。
使用流动清水认真洗手,请注意水龙头清洁。
将带回家的物品,消毒或者清洗。
开窗通风30分钟。
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
不要生食。肉类蛋类彻底煮熟后食用。
网购取货注意事项
1.线上购物,要选择正规网店,避免购买不明来源的货品。
2.收快递时,优选无接触方式,例如用智能快递接收箱。
3.取快递时,戴好口罩,最好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快递的外包装。
4.取完快递,可将外包装袋直接扔进垃圾箱,尽量不带入室内,确要带入时可以采用消毒湿巾六面擦拭消毒或进行喷雾消毒等。
5.拆除外包装后,一定要做好手卫生,包括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温馨提示
合理的储存方式和储存时间有助于食材的新鲜和卫生。储存粮食时,注意干燥、避光、低温和通风。
储存蔬果时可采用冷藏的方式,时间不宜过长。动物肉类和水产品等可冷冻储存,不要反复冻融,以免增加食品安全风险。冷冻冰鲜食品需放在冰箱冷冻室保存时,要与熟食分层存放。
烹调、食用冷冻冰鲜食品时,应做到烧熟、煮透。剩菜剩饭放置过久会产生亚硝酸盐,尽量现做现吃。
乘坐公共交通,防护要点需记牢
随着逐步恢复工作生活秩序,日常出行,乘坐公共交通时,应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乘车人员防护篇
公交车、地铁
优先采用扫码支付等非直接接触方式购票。
全程佩戴口罩,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主动配合体温检测、扫描健康码等措施。
乘车期间,保持手卫生,尽量少碰触扶手、扶杆、及把手,触摸后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
可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
行程结束后及时洗手。
出租车
优先采用扫码支付等非直接接触方式购票。
全程佩戴口罩,减少交流。
咳嗽、打喷嚏时不要摘开口罩,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等部位。
尽量在后排落座,条件允许时打开车窗,让空气流通。
乘车期间,保持手卫生,尽量少碰触车门、把手,触摸后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
出门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液或消毒湿巾,及时进行手部清洁消毒。
妥善保留票据信息,以备查询。
共享单车
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尽量选择最近路线骑行,减少去车多人多地段。
骑行前,建议使用消毒湿巾、棉等等擦拭车把、坐垫等可能接触到的位置。
骑行中不要用手接触口、眼、鼻等部位。
骑行后,规范清洁双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
司机防护篇
上岗前确保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期间每日进行健康监测,不带病上班。
车内应配备口罩、消毒湿巾或免洗手消毒剂等消毒和个人防护用品。
每日出行载客前应对车辆进行清洁消毒;对车门把手、方向盘和车内扶手等部位每天定时清洁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司机应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同时提醒车上乘客佩戴口罩并减少交流,保持安全距离。
应选择空旷、人流量稀少的场所饮食休息,可自带餐食或选择外卖打包后在车上用餐。
在气温、行驶速度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首选开窗通风,如果使用空调,建议采用外循环方式。
办公场所防疫要点
随着疫情的慢慢消除,办公场所防疫不能松懈。
防护物资储备
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健康培训。
日常健康监测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须及时就医。
入口体温检测
在单位入口处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对外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并进行登记,正常者方可进入。
办公场所常通风
加强办公室、食堂和卫生间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
洗手设施需齐全
在办公室、食堂和卫生间等场所应设置洗手设施,有条件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加强对食堂、宿舍、卫生间等重点部位的清洁和消毒。
就餐不接触
食品等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鼓励错峰用餐,减少堂食和交流。
线下会议尽量少
倡导采用无纸化办公,减少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尽可能减少大型会议、培训以及人员聚集的活动,人员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个人防护要记牢
工作人员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以上稿件由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整理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