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出现襁褓中婴儿穿防护服这种现象?

  防护服,俗称的大白,是特定情况下,需要着装的,现在成了抗击疫情的标识,成了“工作服”。

  今天又看到更过分的,原本应该在襁褓中的婴儿,这次也没能逃脱穿防护服的后果,估计能破最小穿防护服的人员年龄记录了。视频内容如下??

  孩子有什么错?

  这么这折腾孩子!

  今天不说防护服的穿脱问题了,就探讨一下出现这种现场,背后的原因。

  这些视频被网友发在感控群里面,讨论热情很高,大家总体的情绪有两种,愤怒中带着无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行政管理大于防疫指导。

   疫情防控到目前这个阶段,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如果某地出现疫情扩散,紧接着就是对当地官员的通报,所以,各地如果有疫情出现,当地的做法就是提级管理,从隔离人员戴口罩-戴外科口罩-戴防护口罩-喷洒消毒液-穿防护服,直到现在的穿着防护服喷洒消毒液。

  国家早就发过文件,不对人喷洒消毒液,但是现在仍在做,在领导的眼中,过一点没关系,”保险一点“才是王道。而“保险一点”往往和科学、合理不相匹配。

  还有一点,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并非专业人员,对政策的理解不彻底,执行起来就相对生硬。

  前端时间,一张关于无锡防疫举措的图片引发关注。图片显示,无锡一街道要求,居民在黄码转绿码做完核酸后,要在手上盖章并保持三天。

  做完核酸在手上盖章的做法,极易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里的“动物检疫”和古代刑罚中的脸上刺字,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这种奇葩防疫措施,不仅有损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的公信力,有损防疫队伍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形象,也伤了一些居民的心。

  还比如之前说的居家隔离,结果把门焊死。

  比如做好村镇封闭,把路挖断。

  比如没有48小时,农民不能下地。

  等等。。。。。

  保险一点的思想,碰上生硬的执行态度,往往就会出现这些苦笑不得的现象。

  在9月8日下午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监督局二级巡视员妥佳通报,近期核查发现,河南省商丘市、三门峡市,江苏省苏州市存在对低风险来(返)人员社区报备不批准、不回应,对出行群众进行阻拦和劝返的情况。河南省开封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存在要求外来(返)人员提供不切实际的社区报备材料的情况。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浙江省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存在对外来(返)人员进行社区报备后,仍然采取集中隔离等强制手段限制出行的情况。

  防疫政策肯定要执行,但防疫不足和过度防疫都是不正确防控策略,都是不长远的,如何做到合理、科学、理性?才是抗疫的最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