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靶向治疗常用药物及相关药物副作用

  

  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于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小分子信号传导抑制剂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

  前者能够特异性地阻断肿瘤生长、增殖过程中所必需的信号传导通路而消除癌细胞,可口服用药,具有特异性强、半衰期短等特点。

  后者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识别肿瘤细胞,大多需静脉给药,具有高度特异性、不通过肝脏代谢、半衰期长等特点。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下治疗结肠癌的靶向药物都有哪些,及其常见的副作用。

  1、靶向血管形成(VEGF)的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帮助肿瘤形成新血管(称为血管生成)以获得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

  阻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挥作用的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中应用的较多。具体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阿瓦斯汀)、雷莫卢单抗。

  

  这两种靶向药都属于大分子药物,每2或3周通过静脉输注(IV),大多数情况下与化疗一起使用。

  当与化疗结合使用时,更能改善晚期结肠癌或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这些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

  高血压、严重疲惫感、出血、白细胞计数低(感染风险增加)、头痛、口腔溃疡、食欲不振、腹泻。

  罕见但可能严重的副作用包括:

  血栓、严重出血、结肠穿孔、心脏问题、肾脏问题和伤口愈合缓慢。

  如果结肠穿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感染(需要急症手术来修复)。另一个罕见但严重的药物相关副作用是输液时的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

  

  2、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药物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帮助癌细胞生长的蛋白质。在癌细胞表面经常有很多这种物质。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药物常用于治疗EGFR阳性的晚期结肠癌或直肠癌。

  这药物些包括: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

  这两种靶向药物也都属于大分子药物,这两种药物都是静脉输注的,一周一次或每隔一周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不能用于有KRAS、NRAS或BRAF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

  医生通常在治疗前会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来决定是否应用该类药物。

  

  EGFR靶向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这些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皮肤问题,如治疗过程中脸和胸部出现痤疮样皮疹,有时会导致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霜或药膏来帮助控制皮疹和相关感染。

  帕尼单抗的皮肤问题可能更严重,并可能导致皮肤脱落。

  其他副作用包括:头痛、疲倦、发热、腹泻等。

  同样输液过程中也可能发生的严重过敏反应,治疗前应通过服用药物以帮助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使用激素。

  3、小分子靶向药物

  主要包括瑞戈非尼、呋喹替尼、拉罗替尼。

  是一种被称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激酶是细胞表面或其附近的蛋白质,将重要信号传送到细胞的控制中心。

  瑞戈非尼可以阻断一些激酶蛋白,这些激酶蛋白可以帮助肿瘤细胞生长,也可以帮助形成新的血管来喂养肿瘤。阻断这些激酶蛋白质有助于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瑞戈非尼通常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且在其他药物耐药时才使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手足综合征(手和脚发红和刺激)、腹泻、高血压、体重减轻和腹痛。

  不常见但可能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包括严重出血或胃肠穿孔。

  呋喹替尼是首个独立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医生研究、中国企业研发的抗癌药。

  

  呋喹替尼是一个喹唑啉类小分子血管生成抑制剂,主要作用靶点是VEGFR激酶家族(VEGFR1、2和3)。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R磷酸化及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最终发挥肿瘤生长抑制效应。

  呋喹替尼常用于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

  呋喹替尼常见的严重副作用为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出血、转氨酶升高等。

  

  多数不良反应均可通过暂停给药、下调剂量及支持对症处理得以控制和逆转。

  拉罗替尼是一种NTRK抑制剂。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家族中的基因重排会导致基因融合,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增殖。

  NTRK家族蛋白是酪氨酸激酶,NTRK抑制剂的原理就是通过抑制激酶的活性来抑制癌症生长。

  拉罗替尼常见副作用: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超过20%的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包括ALT和AST转氨酶升高(45%)、贫血(42%)、恶心 (29%)、头晕 (28%)、咳嗽(26%)、呕吐(26%)、便秘 (23%)和腹泻 (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