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成为危重患者,重症医学科袁海涛的治病经验值得您看

  他是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生,从感染到隔离,从危重到转院再到逐渐康复,如今,住院治疗20多天后,他已重回工作岗位,继续救治新冠患者。他是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袁海涛,如今他分享自己的救治经验,希望帮助更多的人。

  为了拯救生命,我必须冒这个险

  协和东西湖医院是一家三级综合医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院收治了不少确诊患者。袁海涛作为专家组成员、重症医学科(ICU)主任,义不容辞,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

  1月14日,该院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危急,进展为重度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必须进行气管插管并转运到ICU,但插管就意味着“门户大开”,患者气道内的病毒极易传染他人。

  “为了拯救生命,我必须冒这个险。”袁海涛当机立断。在对病人实施插管后,则需要将其转运至ICU病房。

  袁海涛回忆,“这一段转运的距离虽然只有600多米,但患者躁动,并试图拔管。转运中,防护服里的汗水、雾水,夹着防护服外的雨水,混在一起,流到了他的眼里、嘴里,全身湿透,这是他20多年来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次转运,这大概是自己被感染的源头。”

  1月15日晚上,吃完饭后,袁海涛感觉肌肉酸痛、乏力,他在心里祈祷自己千万不要发烧。“1月初我就接触了一些(这类)病人,对于他们的症状和临床表现比较清楚。”但袁海涛还是发烧了,当天晚上烧到了39℃,以防万一,他独自一人到书房睡下。

  1月16日早上,他在医院做了CT检查,袁海涛回忆,“上面有阴影,感觉自己中招了,然后马上又去查了血,血液里面淋巴细胞也低,白细胞也低,基本上都符合新冠肺炎。”

  病情恶化后做好插管的心理准备

  1月17日,妻子密玮为他办理了住院手续,袁海涛在本院呼吸内科隔离病区接受治疗。起初因为症状较轻,他便口服了些抗病毒类药物,可持续了十多天后病情仍未好转。

  1月27日,袁海涛开始出现呼吸困难,说话都喘气,血氧饱和度指标也不好,即使身为医务专业人士,他也感到有些焦虑。

  “这时,我开始焦虑。”袁海涛说,“因为我很清楚,这个病情如果继续恶化,接下来我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插管需要涉及有创机械通气,考虑多方面因素,这必须在ICU病房完成,当时,协和东西湖医院ICU已经没有床位了。

  袁海涛表示,“如果不插管,用无创的呼吸机,后面的并发症会少得多,风险不会那么大。一旦插管,那可能就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会出现什么状况谁也不知道。”

  1月28日,妻子密玮到病房探望他时,袁海涛人已经不能动,并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当天,医院下达重症知情书,妻子密玮颤抖着手在“知情书”上艰难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晚上10点,袁海涛转到了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对他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微调。“其实抗病毒方面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调整了抗生素,因为我后来血象也高了。另外,加强了免疫力方面和护肝方面的治疗。”袁海涛回忆道。

  体温和呼吸好转是重要指标

  庆幸的是,两三天后,袁海涛逐步退烧。“我觉得不发烧就是个好现象,可能病情要‘转头’了。”袁海涛强调,退烧和呼吸好转是两个很重要的指标,因为新冠病毒主要攻击的是肺部,多数人表现为发烧和肺部症状;只有重症病例,病毒才会攻击到全身的脏器。

  此后,袁海涛的症状不断减轻,2月7日达到出院标准。2月7日,袁海涛治愈出院,转回协和东西湖医院进行愈后隔离观察。

  作为治疗新冠肺炎的医生,同时也做过患者,袁海涛感触颇深,“在积极治疗之外,个人求生信念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先缴械了,或者没心情,那么免疫力也会下降,很多时候医生是帮助你维持各方面,还是要靠你的免疫力去消灭病毒。”

  另外,要配合信任主治医生,袁海涛表示,医治他这种病人很简单,因为他的依从性好,医生定下来的事,他百分之百地服从。比如,俯卧位通气,就是趴着通气,我已经很闷了,还要趴过来,为什么呢,因为肺实际上都得靠背部的背段下叶。那些实变的地方,要把一些水分、痰液等排出来,趴的时候因为重力作用容易出来。趴着呼气,有助于背部病变好转。

  像这样的俯卧位通气,一般需要做12到16个小时以上,但当时的袁海涛根本坚持不了那么久,“正常人趴着睡觉都不舒服,何况我当时呼吸也不是太好,很闷。”但只要不输液,袁海涛会坚持做两三个小时。

  而袁海涛在住院时,他旁边有一个年轻的患者,但病情比他重。医生给他用面罩式无创呼吸机,但这位患者觉得闷,一有不舒服就摘下来。两三天以后,患者觉得无创呼吸机不行,医生就给他插了管。“如果说他那时候能够扛一下,能够用无创的事情解决了,不到插管那一步。”

  2月21日,走出隔离病房,袁海涛直奔自己的工作岗位。“领导让我先把身体养好,我觉得还是等疫情结束了再好好休息吧。”

  经过这一遭,袁海涛也体会到了病人的不易,“在身体难受的时候,患者会很容易焦躁。” 有时候要换位思考,你想想你如果是一个病人,或者是病人家属,你会怎么样?能够相互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有很多矛盾更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