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融慈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浙江常山启用,实现群众“一键求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张哲豪

  如何避免慈善资源分散、救助力量薄弱、不必要的重复救助等弊端,做到精准救助、慈善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呢?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依托大数据、互联网,开发了“融慈善”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线上点单、线下办”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区域限制以及门户之争等“传统边界”,整合了慈善资源,让求助更高效、帮扶更精准,实现困难群众“一键求助、一次也不跑”。

  2022年8月30日,浙江省常山县阳光志愿者协会和常山农商银行红马甲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来到该县青石镇大塘后村村民傅雨明家中,送上3袋胡柚专用壮果肥。

  “傅大姐,你申请求助的胡柚肥料,我们给你送来了......”

  今年65岁的傅雨明,她丈夫方承红十几年前患上尿毒症,做血透、住院等开销让老两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家门口种的200多棵胡柚树是主要经济来源。

  “非常感谢!有了这些肥料,我家胡柚会长得更好。”傅雨明说。

  眼下正是常山胡柚的壮果关键期,能否及时施肥直接影响到11月份胡柚采摘期的产量质量。据常山县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廖慧忠介绍,接到傅雨明丈夫方承红在“融慈善”数字化平台的求助信息后,他们立即开展帮扶。目前,已经为通过“融慈善”平台申报肥料求助的10户困难户送上壮果肥15袋。

  据常山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张徐琴介绍,2019年,在浙江大学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常山县依托大数据、互联网开发了“融慈善”数字化应用场景。求助群众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填写基本信息和求助诉求,民政部门接到求助信息后,后台工作人员先进行审核,后开展入户调查。调查结果发布后,各家慈善组织争相认领救助任务上门进行救助,并反馈办理结果,15天形成工作闭环。

  “操作很简单,求助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常山U点通’,点击‘融慈善’入口,在线填报求助信息即可。同时,设置了代办选项,方便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人。一键求助、一步不跑。与以往救助工作多部门管理、多头申请、多次重复实施的相比,如今救助精准度和时效性明显提升。”张徐琴说。

  据了解,“融慈善”理念最早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夏学民提出,希望打破部门壁垒、区域限制以及门户之争等“传统边界”。

  “融慈善”数字化应用场景,把具有慈善救助职能的各个职能部门、群团组织、慈善组织等整合在一起,使得慈善救助从分散、临时、单一模式,向归口、综合、统一模式转变,构建起“慈善救助共同体”。

  “常山县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构建‘融慈善’新模式新机制,堪称慈善领域数字化改革的领头羊。”夏学民说。

  据常山县民政局负责人江根华介绍,常山县向救助对象宣传“融慈善”数字化应用场景达37300多人次,基本做到了“融慈善”家喻户晓。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争相入驻“融慈善”平台,覆盖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众多领域。统计显示,两年来,常山县民政局累计收到求助信息1104条,办理救助1040例,发放救助资金152万元,发放物资3900多件。

  江根华表示,他们进一步完善“融慈善”数字化应用场景,接纳更多慈善资源,发挥民生保障“压舱石”作用,为共同富裕贡献“常山经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